梁國源觀點:抗通膨之戰仍熾

綜合考慮當前美國經濟的樂觀與悲觀因素,硬著陸發生的機率已相對升高。若通膨遲未降溫,聯準會升息步調不停,需求收縮的影響將持續發酵。圖為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經濟硬著陸機率正在升高中

2022年,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通膨、供應鏈亂象等多重壓力侵擾,因此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不僅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9%,更點出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上升,恐引發全球大範圍的經濟衰退。

2022年伊始,不斷變異並於各地復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使本已混亂的供應鏈壓力升級,生產短缺情勢惡化。其後又因烏俄戰事曠日持久,使國際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牽動民生物價節節攀升、高漲的通膨更迫使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等情形,重擊疫後短暫復甦的全球經濟。對此,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不僅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9%,更點出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風險上升,恐引發全球大範圍的經濟衰退。

各國經濟難題與通膨來源有別

即使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通膨、供應鏈亂象等多重壓力侵擾,但反映在各國經濟上卻仍有各自的病源與病徵。一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 Tolstoy)於《安娜.卡列尼娜》開場白所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就美國而言,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不斷飆破新高,睽違多年的通膨危機已再次上演。儘管聯準會(Fed)修正去年政策落後(Behind the Curve)之誤,今年至5月初共升息3碼至0.75%至1%區間,依舊無法緩和通膨漲勢,5月份CPI年增率仍高達8.6%。在此情況下,聯準會加大緊縮力道引發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已不容忽視;歐洲地區的物價漲勢也不遑多讓,尤以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影響最鉅,5月份歐元區CPI年增幅攀至8.1%,其中能源大漲39.2%,食物亦上漲7.5%,生活成本大幅竄升,令歐洲央行(ECB)計畫7月結束量化寬鬆政策並開始升息步伐。

正因美歐央行轉鷹決心明確,市場遂擔心貨幣政策加速收緊,恐挫傷經濟成長表現。美國銀行(BofA)的大型基金經理人調查顯示,鷹派央行、全球經濟衰退及通貨膨脹,已蟬聯近2個月(5、6月)最受關注的前3大尾部風險(6月依序為32%、25%、22%)。

相形之下,中國因主要城市疫情反覆爆發,各地先後實施的封城管控措施,已使經濟活動大受打擊,生產、消費活動萎縮,5月份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更已連續3個月跌破50的景氣榮枯分界點之下,使中國人民銀行與歐美央行反其道而行,希望能藉由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為經濟體注入些許活水。

至於新興市場及低收入國家形勢則更為嚴峻。當前全球糧食供給因俄烏2大出口大國戰爭而驟減,促使國際糧價高漲,再加上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向,使新興市場金融狀況惡化,貨幣貶值下,糧食進口成本更隨之升高。在食物占多數新興國家家庭預算支出約25%以上的情況下,這些國家正面臨糧食危機與飢荒風險。 (相關報導: 美國龍頭股的煩惱:繼亞馬遜、星巴克之後,蘋果員工史上第一次成立工會! 更多文章

鮑爾信心喊話以求穩住通膨預期

相較於歐元區通膨主要影響因子為能源價格上漲,美國的通膨則更為全面化。再者,美國勞動市場極為緊俏,不僅5月份失業率3.6%明顯低於中性利率下的自然失業率,且總就業人數與職位空缺之和仍超越勞動力人口,今年4月差距為545.9萬人,供需缺口巨大,使雇主必須提高工資爭奪人才,並拉抬產品價格以確保利潤,觸動工資—物價上升螺旋發酵,對通膨情勢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