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從張清吉的志業,看文化的涵容並蓄

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影響一整個世代的閱讀者。(來源:胡思二手書店)

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先生過世了!高齡91,他所出版的「新潮文庫」卻在台灣上個世紀60年代起開啟了青年人的國際視野與思潮,曾任新潮文庫主編的曹永洋就說,張清吉,「這位日治時代的出版界傳奇人物,比我在大學裡看到的博士,對文學、藝術、哲學、電影都擁有更精湛的素養。他通過日文,涉獵不同領域的經典,卻始終謙虛。」

對於四、五年級生來說,從高中時代起幾乎手上、書架上與同學討論中,最常見的就是新潮文庫的書,說起來並不貴,可是每一本都充滿著新知、新潮,對於當時的戒嚴時代與環境來說真的就是年輕心的思考與心靈的出路。可以說志文出版社對台灣文化的貢獻非常大,尤其是新潮文庫的叢書,就像是心靈啟蒙一樣「開創了台灣新潮的一代」。林衡哲也多次公開推崇地說:張清吉先生猶如「台灣的王雲五先生」。

林衡哲可以說是台灣翻譯引進羅素與邏輯思考及訓練的先驅,他譯的《羅素回憶錄》《羅素傳》在1967年6月出版,是新潮文庫編號第1及第2號作品。林衡哲曾力勸張清吉,應出一些具有水準的書,對社會有益、有正面影響的書,就像古人所說的「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可以說林衡哲與張清吉就是新潮文庫的兩大推手。

《羅素回憶錄》及《羅素傳》推出之後,當時還獲得素不相識的殷海光與陳鼓應等人親自前往出版社加以肯定,希望他們繼續出版更多好書。林衡哲得知書獲好評,也是興奮得不得了,高喊著「再出啊!」一口氣著手規劃了十多本書,還介紹許多同學像賴其萬、林克明、葉頌壽、文榮光等一起加入這個譯書的行列。在出版五十多號時,開始著手翻 譯日本哲學書籍。此時主要的推手就曹永洋,另一位就是張清吉本人,他倆均接受過日本教育,張清吉在公學時代受到上蒼老師的啟發,開始讀《少年俱樂部》、《文藝春秋》、日文雜誌《講談社》、戰爭故事的時代劇、日本改編的英美文學等。日後更是酷愛岩波文庫的書,常到日本考察,一到飯店就直奔他們的書店,研究他們的出版方針、風格,以及經營企劃的手法。

在林衡哲勸說下,志文出版社轉型推介大量翻譯書,新潮文庫打開一代人的視窗。(來源:紙上極樂臉書粉絲頁)
在林衡哲勸說下,志文出版社轉型推介大量翻譯書,新潮文庫打開一代人的視窗。(來源:紙上極樂臉書粉絲頁

後來,曹永洋再介紹鍾肇政、鄭清文、胡耀恆、顏元叔等文學青年,陸續出了三十多種「新潮文叢」;那時,在美留學的林衡哲建議,海外有許多優秀學人的作品值得出版,像楊牧(當時以「葉珊」為名寫詩與書),還有劉大任的《紅土印象》,不過此書遭禁,志文出版社還遭盤查、監聽,連帶出版世界文學《動物農莊》,也被懷疑意有所指,要張清吉交代和出版此書的相關人士。儘管如此,張清吉深信的出版理念就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舊書重新編印,一次印個一千本,就能多讓一千個人看到這些好書了。 (相關報導: 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辭世 鄭麗君:他啟蒙了一整代臺灣人的知識心靈  更多文章

猶記1974年進入大學時,學長姊召集的讀書會,第一本討論的書就是雅斯培(Karl Jaspers)的《智慧之路》,在當時接受的正規西方哲學課程訓練中,「存在主義」被視為非主流之際,雅斯培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橋梁,讓當時似懂非懂的我們打開更大的「西方哲學大門」,日後讀起海德格、沙特等作品時,多多少少不會覺得困難而能「反覆咀嚼」有些許心得。當然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房龍的《人類的故事》、芥川的《羅生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本一本地成為進入世界思潮、文學與最新學術趨勢的敲門磚。對於當時缺乏原文書可做直接閱讀的我們來說,新潮文庫等於是幫大家開啟並介紹了文史哲及社會、心理、科學等領域知名人物與知名理論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