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聯合報》的新聞標題之一是「大專聯考今起放榜,先分發乙丙組,各組榜首昨天分別揭曉」,內容介紹甲、乙、丙、丁各組榜首,最引人注意的是:
丙組榜首林煥圭,台灣宜蘭人…建中3年,一直保持班上第1名,他的讀書方法是不上補習班,晚上不開夜車,上課時注意聽講,重視記筆記,下課回家後再溫習一遍。
在家裡他是老大,下有3個弟妹,都在台北唸書,有一個弟弟今年剛考取建國中學,他的父親林榮坤是電器商人。
林煥圭的志願是做一個濟世救人的「良醫」,改革目前醫藥界的各種不良風氣。
但令人鼻酸的是,「林煥圭辛苦完成7年的醫學課程後,卻在服役時,因吉普車翻車身亡,讓他的榜首人生就此停格。」這是《商業週刊》在2004年專題報導「昔日聯考狀元如今安在?」(記者陳雅玲)的內容片段。完成7年醫學課程後,就意外身亡,這是命!但還有更令人鼻酸的故事。
在台大醫學院讀得好痛苦的王尚義
「像那山忘記那雲,像那樹忘記那風,像那橋忘記那水底幽情。明天的路上,有水、有雲、有風。讓生命在今天沈默吧!」是王尚義(1936-1963)的優美作品,刻在他的墓碑上,他的生命僅有27年,而且在台大醫學院「讀得好痛苦哦!」(王長安:〈我的哥哥王尚義〉)

李敖(1935-2018)與王尚義是好朋友。李敖的女兒李文,母親是王尚勤,王尚勤的哥哥就是王尚義。除了壽命、名聲、命運、情史、就讀科系(牙醫系vs歷史系)不同之外,王尚義與李敖的最大差別是人生的「選擇」,李敖選擇勇敢做自己,王尚義痛苦讀完台大牙醫學系。
王尚義曾向弟弟王長安訴苦:「弟弟,你不知道,我讀醫學讀得好痛苦哦!」王尚義的室友曾對他說:「你哥哥在那兒拉小提琴,馬上就回來。你到裡面等一下。」接著在從口中溜出:「你哥哥實在不該讀醫學院!」。(王長安:〈我的哥哥王尚義〉,參考維基百科)
王尚義在大二時想轉哲學系,但被父親拒絕。他轉而學佛,曾在獅頭山專心著作,透過向同學借筆記,應付完台大牙醫系課程,因此留級兩年。從牙醫學系畢業不久,便因肝癌(一說「膽管腺癌」)過世。
王尚義的家人、朋友整理出版他的遺稿,出版多本著作,最著名的著作是《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及《野鴿子的黃昏》。《野鴿子的黃昏》熱賣數十萬本,現在可從網路取得。
相反的,李敖念台中一中時,發現高中課程已經不能滿足他,他休學。他用同等學歷考上台大歷史系,因此認識王尚義,也和王尚義的妹妹相戀;縱然胡適激賞李敖的才氣,但在李敖發現歷史系課程不再能滿足他時,選擇休學。後來,他又考上歷史系碩士班,當然又是發現不合,就休學。
賈伯斯、比爾蓋茲…等人在大學走的路,李敖已經走過;不同的是,前者創業,改變歷史軌跡,後者寫歷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讀者的觀念、思潮。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1954年的大學聯招榜首如今安在?談18%的單利與複利效果 | 更多文章 )
《商業週刊》率先做「狀元如今安在?」報導
首先說明,在我醞釀與撰寫「抱股置產、大富大貴:複利18%成就百億身價」以及「1954年的大學聯招榜首,如今安在?」二篇文章時,不知道《商業週刊》「昔日聯考狀元如今安在?」的存在。如果已經知道它的存在,也參酌它的架構,卻在撰寫自己的文章時,沒有提及這篇報導,這是不道德的行為!甚至可能踩入學術倫理與著作權法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