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於9月8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113年1月1日起,又一次的「乞丐式調薪」是月基本工資會由26,400元調升至27,470元,調升1,070元,調幅為4%。時薪由176元,調升為183元,調幅為4%。
說得很好聽、很漂亮的騙術語言,什麼勞動部為支持青年就業政策,改善薪資問題,每年持續檢討基本工資,保障初入職場的青年勞工薪資權益,基本工資已經連續7年調漲,總調幅近31%,時薪總調幅近38%。這只不過是民進黨的標準話術罷了。
而勞團真的有認真在替全臺灣勞工朋友在爭取應有的權益嗎?還是也是在配合執政黨官員產業學者們(所謂產、官、學的套戲)每年一起演一場看似真的走個過場戲?
請問所有臺灣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們,我個人1976進入職場,1979春正式進入私人企業工作成為一名勞工。當時月薪9,300元,中間經歷不同類型的產業,記得每年初的調薪都是基於兩個基本要素而訂定:物價指數與經濟成長率。
自1979年至2023年,也前後44年過去了。今簡單就物價指數平均每年3%的情況複利率計算,1.00*1.03*1.03*1.03*……………44次也該等於3.8倍,亦即9,300元*3.8=35,340元了吧。
若再計入所謂經濟成長率的勞工們貢獻數字每年1%(實際自1979年至2020年經濟成長率超過240.3%,除以41年=5.9%/年)
1.00*1.04*1.04*1.04*……………44次也該等於5.8倍,亦即9,300元*5.8=53,940元了吧。
再請問所謂的高級知識份子們,1980年臺灣的GDP數值幾何?
單比較自1980年至2022年的GDP成長數值,經過我臺灣勞工朋友的努力配合,一起創造13.8倍的GDP成長結果。但我臺灣勞工朋友得到什麼回饋呢?
臺灣年輕人只能是下流青年
蔡英文是極受到年輕人喜歡的一個政府,但是為何執政快8年了,基本工資也在拿騙術話術戲弄說調高了好幾次(所謂的「乞丐式調薪」﹕基薪31%,時薪38%)。臺灣的年輕人還是普遍低薪不到3萬元、甚至低於2.8萬元?
就大環境而言,過去,人們相信只要努力念書、辛苦工作,就能夠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實現致富與夢想,這項大結構變了、沒有了。最主要係由於,在普設大學之後造成學歷貶值與學用落差,以致全臺灣的受薪階級,月薪在2至3萬元者逾357萬人,占41.6%;薪水2萬元以下的近70萬人,合計起來有427萬人收入不到3萬元,是龐大的「工作貧窮」一族,甚至於向上流動管道阻塞不通,進而導致低薪世襲的後果。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 撈最後一把 ?
|
更多文章
)
年輕人低薪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雇主為壓低成本,以臨時或派遣人力取代組織非核心員工,拉低了薪資,而政府部門是其中推手與大量運用者;而這些非核心員工又以年輕人為多數,進而導致年輕人低薪的結果,而這些臨時人員也以政府單位居多。
臺灣薪資是由市場決定?100%是錯的,完全是官、產、學聯合勾結所決定。
事實上,帶頭讓年輕人低薪出現的就是政府。馬英九時期,就已經推動推出一項將使碩、博士畢業生「起薪打8折」的「大專院校研究人才延攬方案」,進而讓各個企業也仿效而啟用臨時約聘員工。
換句話說,只要喜愛年輕人的蔡英文的民進黨政府有意願解決這個惡習,絕對是可以解決的。
可惜這些長久靠玩弄政治話術的政客們,官商勾結成性,動動兩片嘴皮、就能嚐盡甜頭已久,根本無心執政,更別提為百姓謀福利。
但臺灣年輕人卻還願意甘心繼續被矇騙,能怪她(他)們嗎?
滿朝衣冠皆禽獸,黃泉故事說不休。
基本工資審議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各方委員基本上都是各司其演出角色,以盡其本分。
1. 勞方代表委員表演﹕通常以盡可能調升基本工資為主要方向;
2. 資方代表委員表演﹕(正常演出)通常以不要調升或不要調升太多為主要方向;
3. 學者專家委員表演﹕則通常會提出具體算法或發表較平衡的觀點;
4. 政府代表表演﹕則多半以提供參考資訊或補充一些政策面的說明為主。
以上事實皆非,只是又一年一次的台詞再演一次罷了。反正臺灣勞工朋友及年輕人容易受騙、也願意繼續被騙。
難道就是願意繼續怨天尤人,學習中國躺平不思進取,也不願接受有志者領導你們一起改變嗎?
薪資中位數出爐主計總處
主計總處2021年12月23日公布「薪資中位數」指出,2020年我國薪資中位數成長0.48%,為近4年最低,值得注意的是,低於平均薪資的上班族升至67.88%,續創新高,反映國內超過3分之2的上班族低於平均薪資。
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平均數易受極端高薪者拉抬,和民眾的感覺有落差,因此主計總處自2016年起開始發布薪資中位數,以讓各界了解薪資分布的情況。
我國2020年上班族(受僱者)人數811萬人(此數據不可信之處在於代表另有近800萬人都是做老闆),將其依薪資依高低排序,第405萬名這位上班族所領的薪資,即薪資中位數,他位處中間,贏一半的人,也輸一半的人,不會像平均數被極端高薪者拉抬上去,比較接近中產階層的感受。
主計總處公布2020年的薪資中位數50.1萬元(年薪),年增率0.48%創近4年最低,也低於極端高薪者的成長率,因此「中位數對平均數(64.98萬)的比值」續降至0.771,續創新低,而低於薪資平均數的人數占比則升至67.88%,意即超過3分之2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這個比率續呈增加。
2021年我國GDP規模首度突破20兆元,一舉衝上21.7兆元,若從分配面來看,其中43.03%落入勞工口袋,另有36.53%屬於企業獲利,固定資本消耗占了15.74%,其餘4.70%則是生產及進口稅淨額。
雖然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還是最高,但這項數據長期以來都在走下坡,從1990年的歷史高點51.71%一路下滑,原本前幾年似有止跌回升的跡象,近2年卻又持續探底;反觀營業盈餘的占比,1990年還不到30%水準,如今已經衝上36.53%刷新高點紀錄。
若從GDP分配面的增率來看,2021年受僱人員報酬也有5.68%的成長幅度,創近7年新高,只是比起營業盈餘15.32%的增幅,顯然還差一大截。
外界好奇,一樣都是面臨全球化的挑戰,美國、日本的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仍能長期維持在50%以上,韓國近20年也從40%初頭急起直追,逐步攀向50%水準,為何臺灣分配不均沉痾難解?
陳惠欣表示,2012年低於薪資平均數的人數占比64.98%,此後逐年擴大,2020年升至67.72%,2021年又略升至67.88%,也就是超過3分之2的人所領的薪水,已低於平均薪資。
我個人主張政府政策合理的基本薪資調整,應該就是一次性調薪盡可能避免過往不合理的調薪比率所犯下的嚴重錯誤與偏袒資方,導致繼續傷害臺灣勞工。因此建議如下﹕
基本薪資﹕上市櫃45,000元以上。
非上市櫃40,000元以上。
時薪﹕206元以上。
同時勞工保險金改「採按實際支領制」基礎,繳納勞工保險金,企業亦按等同比例繳納。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0條中有明確規範,企業敘薪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因此、自即日起,男女薪資必須等同、不得有因性別給出任何薪資差距亦即都是同工同酬。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 撈最後一把 ?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