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導讀:民主化的除魅與理性選擇

日本參議院選舉投票。(資料照,美聯社)

自從人類這個種族出現,就是群居動物。一旦成為群居動物,就需要以集體為單位做出決定,這就是政治。但今日全世界二百個國家或政治實體裡,即使大家在生物學上都是可以繁衍的同一個種族,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而這些制度又大致可以區分為民主與獨裁兩個陣營。在一九九〇年代冷戰結束時,福山正面的認為這是人類歷史的終結,民主勝出後未來不會再有新的政治制度,而杭亭頓則認為第三波民主化之後會繼續出現文化之間的衝突。但在最近二十年,我們則可以在各種指標上看到全球性民主程度逐漸衰退,許多曾民主化的國家重回威權、自由指數下降、或者被軍政府接管。為何地球上的人們會選擇不一樣的政治制度來做出集體決策?又為何住在同樣地方的人們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又選擇不一樣的制度?

過去的政治學研究中,常會強調經濟發展或者是文化(宗教)的重要性,前者認為只要國家經濟變好、民眾變有錢,民眾就會開始想要保護自己的財產,進而追求各種政治權力導致民主化。而後者認為新教倫理或者啟蒙運動,導致人們覺得天賦人權,因此追求保障人權的民主制度。但是這兩個大理論難以解釋許多人類歷史上的特例,例如許多地方千年之前的早期民主制度、或者是當代的印度(貧窮卻民主)與中國(逐漸富裕但更不民主)的變化,更別說解釋為何早期民主衰亡、或當代民主在近年來衰退的現象。當然,文化決定論也無法解釋如台灣、日本、韓國等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卻能維持民主運作、或者非洲有三分之一的民主國家的現象。

因此,這本書《民主的擂台》系統性的整理了第三個解釋人民選擇民主或獨裁制度的大理論:政治經濟學裡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所謂的政治經濟學,是把人們對於經濟學中追求最大利益的偏好,透過政治制度、或者透過選擇政治制度來反映出來。而所謂的理性選擇,並不是說要大家「好聲好氣好理性」的溝通,而是假設(1)社會上有許多獨立的個人;(2)每一個人基於接收到的資訊,都有幾個選項可以選;以及(3)每一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在經濟上可以利益極大化的選項。

本書雖然貫串古今中外千年的數個文明、橫跨數大洲與各國歷史,讀者可能看到太多文明、人名、機構而眼花撩亂,但只要可以掌握這個理性選擇理論,就可以快速釐清作者提到每一個文明與歷史的脈絡。舉例來說,本書一開始提到早期民主的形成,就是統治者與民眾之間的角力,居民可以選擇留下來打獵耕田、或者看政策決定要不要搬走,而統治者可以選擇釋放權力給居民、或者收回權力施行獨裁。雙方能夠選擇的選項多寡,取決於環境限制以及資訊多寡。假如地理上居民容易搬走,那統治者就需要攏絡居民而釋出權力,尤其是統治者需要相關資源來維繫權力時。而假如統治者先有了有效的官僚系統可以準確地收到稅,那就不需要倚賴地方仕紳的協助。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可以啊,那請拿出另一套可行做法啊 更多文章

這個理性選擇理論的解釋,可以帶來幾個好處。第一,這對於一些民主化理論有「除魅」的效果,說明民主化並不是只適用於特定的文化、或者只要一些人被啟蒙了就會導致對民主的信仰風行草偃;相對的,民主化的過程是人民與執政者持續的角力才逐漸形成的,但也可以是跨文化、跨時空的存在,因此大家都有追求民主的可能。筆者也可以補充一個書中沒有提到的例子:中國共產黨的「豆選」。在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占據農村時,因為需要農民的支持,因此也同樣推行過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度,又當時因為物資不足,因此改成用豆子或者石頭投給背後放碗的候選人,這個制度成功讓中國共產黨獲得農民的支持,但該制度也在建國之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