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保時捷創辦人平分股權後代傳承,是日後第三代家族內鬥的爭端,去家族化後專業經理人慫恿的蛇吞象購併交易,差點讓保時捷在金融海嘯中倒閉,最終以逆向購併收場。
現今的福斯是由保時捷家族控股,這個蛇吞象的關係要從保時捷家族分家分業的家族鬥爭開始。
分家分業的蛇吞象
費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身兼保時捷創辦人,與福斯金龜車設計師雙重身份,他是汽車設計的天才。除了為福斯汽車設計出經典的金龜車外,也設計出「 Lohner-Porsche」汽車,以電瓶推動馬達驅動,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台油電混合車。
保時捷創辦人費迪南,堪稱一代天才設計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0年,奧地利裔的費迪南,在奧地利皇室的財務支持下,正式與兒子菲力 (Ferry Porsche)在德國斯圖加特共同成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也就是日後為人熟知的保時捷(Porsche)汽車。保時捷汽車廠以獨立跑車廠聞名,多年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全球知名的高級跑車、休旅車的頂尖品牌。
保時捷創辦人設計出電瓶驅動馬達的 Lohner-Porsche汽車,是世界最早的油電混合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股權平分下的家族內鬥
創始人費迪南育有一男一女,兩個二代又各自育有四名子女 ,家族共十人。事業由當初共同創業的兒子菲力(Ferry Porsche)接班,女兒路易斯(Louise Porsche)則嫁給了她的律師兼事業合夥人(Anton Piech) 成為皮耶家族。家族後代成員亦都在集團內工作。創辦人1951年過世前,將保時捷股權平均分配,第二及第三代共十人,每人10%,保時捷與皮耶兩個家族共同擁有保時捷。這個看似公平的平分法,其實是日後家族爭端的開始。
兩家族風格截然不同,菲力將他的四個兒子送往學校教育,其家風主要是以自由、關懷與愛為主。皮耶家族則將四個子女從小送往充滿紀律森嚴、斯巴達式的寄宿學校。家族中的第三代,以菲力的長子巴茲(Ferdinand Alexander Butzi Porsche)與路易斯的第三子費迪南(Ferdinand Piech)表現最為優秀,兩者都叫費迪南。保時捷家族第三代長孫巴茲,最有設計長才,他帶領團隊設計出保時捷的經典車款911跑車;皮耶家族則主要以三子費迪南,與祖父最像,有工程研發天分與工作狂熱,在集團內建立了一個追隨他的核心班底。然而亦因為他強勢的作風,讓保時捷家族與皮耶家族的紛爭白熱化逐漸達到臨界點。
路易斯的夫婿皮耶,是她當年的律師、亦是其合夥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傷心的費迪南黯然離開保時捷後,在他過人技術與品管專業,以及權謀運作下,迅速一路爬升至福斯集團高層。經歷重重關卡與權力鬥爭後,費迪南終於在1993年接任福斯(VW)集團執行長。 費迪南皮耶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儼然是個暴君,但是在他任內,將福斯由全球第16大車廠提升為全球第4大車廠,讓福斯市值成長4倍,他最後終於在2002年成為福斯董事會主席。
專業治理下的隱憂
另一邊,去家族化後的保時捷公司,走向專業經理人主導的制度。1993年起,家族董事會拔擢專業經理人維德欽(Wiedeking)為公司執行長(CEO),公司給予維德欽0.9%利潤作為紅利,以茲鼓勵。維德欽開始以利基高價明確定位,實施小而美、以大衛打倒巨人的精品策略。成功的決策,使保時捷成為全球每輛車單位獲利最高之車廠,帳上閒置現金超過1億歐元,維德欽亦成為歐洲汽車公司中最高薪酬的執行長,事業進入高峰。
保時捷公司因家族成員內部股權買賣,在保時捷家族持股比例超越皮耶家族後,1990年,巴茲接任保時捷的董事會主席,但因為他健康因素,2005年後由三弟伍夫岡 (Wolfgang Porsche)接任董事會主席,做法開始與以往不同。
菲力(中)的四位兒子齊聚慶祝父親75歲大壽,最右側的伍夫岡後來接棒董事會主席(圖片來源:保時捷官網)
此時身為CEO的維德欽提議,擔心公司規模小,容易遭受其他汽車集團收購,因此,在伍夫岡的同意下開始大額購入福斯股權,希望能夠藉此併購福斯,福斯是保時捷的代工廠,保時捷最為熟悉,也是由德國政府持有的國營企業。
保時捷向15家銀行聯貸、預定籌資超過1百億歐元,為此鉅額交易準備銀彈。並與投資銀行共同規劃,透過市場操作規避相關法規,隱秘買下福斯在公開市場流通的大額股票,積極運作蛇吞象。2005年時,增持福斯股份至18.65%,僅次於薩克森州政府的20%,成為第二大股東,到了2007年時,保時捷持股比已達到31%,正式成為最大股東。
保時捷的如意算盤,是利用槓桿收購取得絕對控股51%後,再提議兩家公司進行合併,合併後,就可以利用福斯的龐大資產,為保時捷償還原先的收購舉債。這樣一方面善用外部借款,以小吃大,二方面整體合併規模擴大,免除未來被收購風險,三來,兩者文化與制度熟悉,產品互補,收購福斯一下便可以成為全球前三大汽車集團。
期間雖然德國政府想透過修法,阻擋保時捷入主福斯,但都被歐盟法院駁回,也希望透過增加持股力保福斯經營權,但依舊難以抵擋保時捷的收購,於2009年1月時,保時捷終於共購得50.7%的控股權。
蛇吞象的騎虎難下
至2009年底時,保時捷已負債高達1百億歐元,此時的保時捷公司陷入業績衰退且債台高築,收購福斯面臨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且讓福斯集團及德國政府陷入市場失控的風險中。其中德國眾多避險基金因為局勢反轉,押錯寶、甚至跳樓破產的基金管理人人數也不少。
雖然皮耶家族也是保時捷家族之股東,但費迪南本人面對保時捷家族勢力進逼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不能表明對抗家族的經濟利益,但又不想拱手讓出他一手建立的帝國;此時他開始私下運籌帷幄,帶領福斯團隊進行反制,藉著金融海嘯對保時捷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除了籠絡福斯強有力的工會組織在董事會上抵制外,他本人亦在重要關鍵談判會議中刻意技術性缺席,讓雙方談判進入僵局無法進行,試圖拖延收購過程。德國政府亦提議,雙方公司合併,但此方式將導致最終規模較小的保時捷股權稀釋喪失控股權,因此,仍遭到保時捷家族拒絕,雙方僵持不下。
反向收購的結局
雙方歷經數個月的角力討論後,雙方終於在 2009年7月達成一致協議,將原有「保時捷公司」收購「福斯公司」之交易結構,變更為「福斯公司」反向現金收購「保時捷公司之跑車部門」,最終讓保時捷家族控股福斯公司 50.7%,福斯全資持有保時捷跑車部門。福斯董事會仍由費迪南掌舵,皮耶家族董事席次超越保時捷家族。收購完成後,福斯2009年底市值 424.92億(美元,以下同),淨利為18.8億,截至2020年底,福斯市值已達1,003億,淨利111.7億。
2021年市場謠傳,因為電動車市場崛起,且投資人不看好傳統汽車產業,福斯可能分拆保時捷上市;並將獲取的現金投入開發電動車和軟體,福斯可能出售保時捷25%的股份,價值約在240億到300億之間,保時捷股份上市價格可能高達1千2百億,將近母公司的市值。
學習點
家族分家時股權平分是常見的做法,看似公平的平分法,事實上後患無窮。首先,平分法會導致公司沒有一個絕對控股股東,不易決策,反而喪失了家族企業的效率優勢。第二,平分法會導致權力的對立,增加內部鬥爭內耗,反而會導致股權價值降低。第三,一旦開啟平分法,不能堅守控制權,後代便會繼續分化股權。掌門人針對分家的股權安排,最好長期充分溝通,針對家族後代的能力與興趣的適性安排比較恰當。
雖稱為家族,但是各自盤算與利益不同,創辦人一心希望大家後代可以綁定一致,未必是現實的做法。實事求是的務實做法比較可行。
家族企業「去家族化」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是否一定是最佳的選擇?這個題目見仁見智,決策的參數很多。無論如何,「權」與「利」需要對稱平衡,只有權,沒有利,必然導向人謀不臧當權者,尋求他方利益補貼 ; 只有利沒有權,決策推動不了,企業必然緩步走向衰敗。家族治理,沒有標準答案,重大決策還是在掌門人存乎一心。
參考資料:蔡鴻青、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2013),保時捷家族(Porsche)蛇吞象福斯集團(VW)。董事會評論,第三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