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社群平台YouTube人氣不斷上升,美國兩家研究單位在今年所作的青少年最愛使用社群網站及全美五大網站流量調查,YouTube分別排名第一及第三。廣告商根據影片點閱,在YouTube大量投放廣告,也讓製造「假點閱」的產業應運而生,從上游接單到下游發包,短時間內就可讓影片點閱飆升,嚴重誤導閱聽人和廣告商的判斷,YouTube母公司Google卻束手無策,防不勝防。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3月7日到4月7日針對13歲到17歲美國青少年進行的調查指出,85%青少年使用YouTube,卻只有51%使用臉書(Facebook)。市場調查公司SimilarWeb在今年8月公布的全美五大網站流量調查則顯示,流量最高為Google,其次為Facebook,YouTube排名第三。但Facebook網站頁面訪問量不斷下滑,從兩年前每月頁面訪問量85億次,今年卻降至47億次,幾乎縮水一半。
靠賣假點閱 他從領救濟金翻身年收入超過600萬
但高流量、高點閱不一定等於高曝光度。《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1日揭露專門為YouTube影片製造假點閱(fake views)的公司,有人因此從領救濟金翻身,買車買房年薪百萬。也有賣點閱的公司短短三年內賺了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720萬元)。今年32歲的瓦西列夫(Martin Vassilev)家住加拿大渥太華,靠著在家接單,他今年就賣出了1500萬次的點閱數,為他賺入超過20萬美元(約新台幣620萬元)。一年多前他還得靠著社會福利金生活,如今他有自己的房子,還坐擁一台白色BMW 328i。瓦西列夫的網站500 Views.com媒合假點閱製造公司和需要點閱的顧客,透過電腦對YouTube影片作岀「喜歡」和「不喜歡」的評分。如果一家公司無法接單,瓦西列夫可以立刻媒合下一家。他表示:「我可以為一部影片製造無限的點閱率,他們(YouTube)多年來試圖阻止假點閱,但也束手無策。」
Martin Vassilev makes a good living selling fake views on YouTube videos. Working from home in Ottawa, Ontario, he has sold about 15 million views so far this year, putting him on track to bring in more than $200,000, records show. https://t.co/BCGoLytjmU pic.twitter.com/8cdMOBuCJv
— Pulse Nigeria (@PulseNigeria247) 2018年8月11日
YouTube和Google雖然明文禁止製造假點閱和誇大點閱數字,並宣稱假點閱只佔了一小部分,但光是Google搜尋就可以找到數百個假點閱製造網站,有些宣稱「簡單快速」就可以增加500、5000甚至500萬個觀看點閱。有些網站甚至只要幾毛錢就可以買點閱,還大喇喇的在Google廣告上打廣告。
國際媒體、音樂人… 點閱製造商客戶遍及各行業
《紐約時報》記者實測,向9家不同的公司下單買點閱,發現幾乎在幾周內就可以完成達標。其中一家點閱製造公司devumi.com透過販售1.96億的YouTube觀看次數,三年內賺了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720萬元)。該公司網站上提供顧客「買點閱指南」,選好要購買的計畫,用信用卡付費,接著只要放輕鬆等點閱衝高,流程簡單如同在速食店點餐。
Businesses selling fake YouTube views and likes flourish amid debates about online access, influence https://t.co/NvqTNLGGmN via @theblaze
— Martin Vassilev (@500views) 2018年8月11日
有趣的是,devumi.com的客戶包括俄羅斯媒體《今日俄羅斯》(Russian Today, RT)的員工、《半島電視台》英文網(Al Jazeera English)的員工,美國保守派團體「美國繁榮」(Americans for Prosperity)和《紐約郵報》(The New York Post)影音部。《半島電視台》和《紐約郵報》稱這兩名員工未獲得授權,兩人也都離職了。
此外,還有多位音樂人向devumi.com下訂,讓自己看起來更受歡迎。原因是調查公司尼爾森(Nielsen)和音樂排行網站「告示牌熱門100」(Billboard Hot 100)都會將YouTube點閱列入評分標準。
假點閱與真點閱一樣多 YouTube如何根除?取消觀看人數

瓦西列夫也承認,他的許多客戶市公關及行銷公司,但他不願點名。今年78歲的奧本海默(Judith Oppenheimer)支付50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請一家公司為她行銷自己岀版的詩集,希望曝光能夠讓主流市場關注她,獲得合約。她的廣告影片透過devumi.com獲得了5.8萬的觀看次數,但書籍銷量沒有增加,也沒有簽下新合約。她說:「簽約後不久我想,我沒有證據證明他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現在我才漸漸了解,原來他們一天內就可以做完。」
YouTube產品管理總監歐康諾(Jennifer Flannery O'Connor)表示,多年來他們一直努力想解決假點閱的問題,持續升級監控系統,反詐欺團隊也會親身試驗好了解點閱販賣的運作方式,「我們檢測異常活動的系統非常好」。不過YouTube也承認在2013年時,曾出現真人點閱跟假點閱人數一樣多的情況,工程師擔心假點閱持續氾濫會讓系統失準,將假點閱當成真點閱,真點閱當成假點閱。前YouTube反詐欺團隊成員利文斯頓(Blake Livingston)也直言,假點閱的問題非比尋常,雖然之後YouTube成功減少的假點閱增加,但戰鬥仍在持續。瓦西列夫直言,要根治YouTube假點閱的唯一方法就是完全取消計算觀看人數,「不過這就破壞了YouTube成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