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一份通告,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通告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過程中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行為。
7月16日,長生生物公司發佈公告,稱吉林省食藥監局已收回長生公司的《藥品GMP證書》,同時已按要求停止狂犬疫苗的生產。
長生公司的回應同樣沒有引起注意。一起可能涉及千萬兒童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藥品弄虛作假醜聞,似乎就這麼埋沒在行政公文裏了。
李克強發聲與官媒痛批
5天後,7月21日,自媒體《獸爺》發佈《疫苗之王》一文,揭露奸商在疫苗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的行為。
文章像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中國社交媒體。到周一(23日),#長生疫苗事件# 閲讀已經接近5億人次。
中國社交媒體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觸動了中國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經:公眾對中國食品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擔憂。特別是涉及到兒童,這根神經就繃斷了。
「疫苗門」成為社交媒體最熱詞匯不到48小時,中國政府網周日(22日)夜刊發總理李克強的批示,要求「盡早查清事實真相」,給民眾一個「安全、放心、可信任的生活環境」。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檢查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官媒相繼就該事件發表評論。僅舉幾個通欄標題,中國官媒報導「疫苗醜聞」的力度可見一斑:
人民日報:《 一查到底,方可紓解疫苗焦慮》。中國之聲:《 四問長生生物百白破疫苗舊案:25萬支劣藥今何在?》。光明日報:《 「狂犬病疫苗記錄造假」 沒有不良反應也該問責》。檢查日報:《 疫苗生產記錄造假,致歉就能了事?》。

「疫苗門」與「毒奶粉」
整整10年前的夏天,中國也發生了一起涉及兒童健康安全的奸商造價醜聞。對比一下官方的反應速度很有意思。
2008年6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偉首次接到「問題奶粉」結石患兒病例。
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一級應急響應(一級為最高級:指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從「毒奶粉」爆發到中央政府表態,有3個月的時間差。
3個月的時間差,反映了10年間中國社會其中一個方面的變化:10年前,中國的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遠沒有今天普及。今日中國,社交媒體提供的不僅是交往平台,它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眾輿論借助社交媒體平台的動員和傳播以及它造成的即時壓力今非昔比。
「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社交媒體平台給了中國百姓一個前所未有的發聲渠道,也給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發生渠道與「無法查詢」
中國政府對公眾輿論借助社交媒體迅速發酵是極為敏感,對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的監控力度也前所未有。
社交媒體上「疫苗門」刷屏的時候,揭露醜聞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經是「此內容違規無法查看」。
法新社的報道很形像的抓住了圍繞「疫苗門」出現的近乎滑稽的局面:「中國的審查者和監管者拼命要趕上公眾的反應,在國家媒體努力掌控話語權的同時,刪除微信上的帖子。」

目前,圍繞「疫苗門」從官媒到社交媒體仍在「熱議」。但是,這股「熱議」能持續多久?
一旦中國政府判斷公眾輿論的關注超過了「內部掌控」的尺度,「熱議」可以瞬間冷卻甚至鴉雀無聲,就像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中國官方的表態都要求「堅決杜絶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
社交媒體上的一段帖子似乎形像地描繪出了中國老百姓的無奈與無助心態: (相關報導: 「疫苗風暴」眾怒難犯!習近平下令「一查到底、嚴肅問責」涉案公司董事長遭逮捕 | 更多文章 )
「人們問我為什麼不要孩子,因為我不願讓我的孩子喝毒奶粉,接種假疫苗。我不願意看到發生在我們一代人身上的事情發生在下一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