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99%父母都沒意識到的暴力溝通,將會養出憂鬱自悲小孩

父母常無意識對孩子說出帶有隱性暴力的話語(圖/Unsplash)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就不讓你看電視了。」

「你聽不聽話啊?!這孩子怎麼這樣啊!」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也許你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家長們往往不會主動意識到這種說話方式有什麼問題,但這些言語其實是帶有「暴力」的,常常會引發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

也許你一直在和孩子進行「暴力溝通」。

意識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暴力溝通,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有5種常見的暴力模式,有些較為明顯,有些則很隱晦:

1.操縱

人們很會利用示弱來引發他人的愧疚感,從而操縱他人,家長對孩子也一樣。

有時父母會說:「你這麼不聽話,爸媽的心都傷透了。」這時父母是把自己置於劣勢的,讓孩子覺得:是我的行為導致了父母難過,我應該對所有事情負責。

通過情感上操縱,父母迴避掉了自己的責任,也在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生活。

2.進行比較

「人家孩子」這種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個人的童年中都出現過:「你看看那誰家孩子,你怎麼就不行!」

Dan Greenberg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人們的影響:

「如果真的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吧。」

‍暴力溝通不只是打罵,還有可能是讓孩子一直身處於比較之下的自卑中。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3.強制

強制是指對於別人的要求暗含著威脅的意味,如果不配合,將可能受到懲罰。這是關係中的強者常用的溝通手段。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便是強者。家長們會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我是你爸/媽,我的職責就是管教你。

父母常常希望豎立一個威嚴的形象,有些家長甚至以「孩子很怕我,我一瞪眼他就不敢說話了」為榮,因此在言語中總是盛氣凌人,把請求以命令的語氣發出:「回你自己屋去!現在!」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4.身體暴力

兒童虐待(child abuse)是最典型最明顯的暴力。人們可能會覺得虐待這個詞過於嚴重,有點被嚇到。但是以下的場景可能就普遍得多:

因為孩子不聽話,父母往孩子身上就是一巴掌,孩子嚷嚷著「我要告你虐待兒童!」家長可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拍你兩下就虐待了?還敢告我了?」

家長會解釋:「我也不想打你的,但你做的太過分了!」解釋自己是因為在情急之下,沒忍住,才打孩子兩下。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但不能成為理由。

5.冷暴力

兒童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即是通常所說的冷暴力,指父母沒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

例如,工作累了一天,回家根本不想再理睬孩子;生孩子氣的時候,不想搭理他,晾著他給他點顏色看看;當孩子道歉的時候,故意拒絕或冷漠對待。

這些或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一個朋友曾跟我說:「在我的童年回憶中,父母從未在場過。」

(圖/簡單心理)
(圖/簡單心理)

為什麼暴力溝通沒有效果?

首先,當我們運用暴力溝通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也意識不到我們其實不用通過懲罰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使得它成為了正常和習慣。 (相關報導: 「情感忽視」源自「過去沒發生的事」!再好的父母都難發現,自己的教養有潛在傷害 更多文章

另外,以上這些暴力溝通模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比如:退縮、自卑、不願與人交流;自我批判、憂鬱焦慮情緒增多;無法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個性和自我被扼殺;影響學業表現、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同時,父母也會因為自己粗暴的態度而產生愧疚,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