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高達470萬的人口擁有腸胃問題,而常見的症狀包含脹氣,然而若經常忽略的話,可能會錯過癌症的警訊。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謝哲青、路怡珍主持的《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中分享脹氣的主因,以及消除脹氣的3種食物!
萬人腸胃亮紅燈!放屁、脹氣竟是癌症警訊
錢政弘醫師表示,病人的症狀常常不是胃痛而是脹氣,這樣的情況容易反覆出現,雖然大致上不是什麼大問題,卻仍有一些隱藏的疾病。他也分享,曾有一位男病人就醫時表示,在一個月內肚子非常脹,且敲肚子時會有空氣的聲音,且比較容易放屁,且病人發現放屁的狀況有異,常常會有中斷的現象,在做大腸鏡後發現,結腸的地方有腫瘤,且是癌症,而因腫瘤體積過大,導致管徑只有小小的通道能排氣,造成放屁中斷。因此,他也提醒,如果脹氣很嚴重,有可能是腸子出現問題的警訊。
針對放屁的情況,錢政弘醫師表示一人一天正常的放屁次數大約是10~18次,放屁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會在腸子裡產生空氣,而屁的成分主要是由甲烷、氫氣和二氧化碳所組成,正常而言是沒有味道的,會有臭味是硫化氫所造成的,此成分大約占氣體的1%,因此若常吃雞蛋、牛奶、大蒜、洋蔥與肉類等硫化物多的食材,就會影響放屁的味道,而吃素的人雖然放屁較無臭味,但由於碳水化合物所攝取的量大,放屁的頻率也會較多。但如果放屁有腥臭味或腐臭味,有機率是腸子有腸癌症或腸子發炎、潰瘍或出血,像是若患有大腸癌的話,放屁可能就有腥臭味。
反覆脹氣超痛苦?一張圖快速自我檢測

脹氣該如何自我檢測?錢政弘醫師表示,脹氣的位置以肚臍為基準,可分為上腹部與下腹部,上腹部的脹氣通常由胃引起,伴隨的症狀有容易覺得飽,並且會在飯後30分鐘內出現,此外也會有胃食道逆流、上腹凸起和容易打嗝等現象;下腹部的脹氣則是由腸子所引起,大概於肚臍的周圍,其伴隨的症狀會有腹瀉、便祕、排便不乾淨、大便較黏或是放屁等。
錢政弘醫師解釋,脹氣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食物發酵而來的,因為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裡含有短鍊的碳水化合物,而此成分對於小腸來說較難吸收,因此這些難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會夾帶水流入大腸,這時大腸的細菌則會發酵這些成分因而產生空氣。因此若腸道的細菌出現異常,就會形成較多的空氣,進而產生脹氣。
至於脹氣的原因,可能有是腸道菌相失衡,有些人的腸子裡產氣的細菌特別多,不管吃什麼都會產生很多空氣,另一種情況則是小腸細菌增生,有些人可能因服用藥物或飲食不良等原因,使大腸的細菌跑入小腸,就會讓食物發酵的情況提早發生,因此會容易認為肚臍周圍的空氣多以及產生不斷打嗝的現象。
而小腸細菌增生的情況,則可以利用吹氣試驗來自我檢測,若小腸有細菌增生,呼出來的氣中,甲烷成分會特別高,此時必須服用特定的抗生素,只要消除小腸的細菌,吹出來的甲烷成分就會降低。 (相關報導: 大腸癌其實是自己吃出來的!專家曝每天喝1杯健康飲品,罹癌風險大降26% | 更多文章 )
另外,吃的食物也可能會影響,有些食物看似健康,卻很容易造成脹氣,錢政弘醫師表示,容易脹氣的食物通常是難消化的食物,如人工甜味劑和糖醇,糖醇則包含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和木醣醇,也就是所謂的代糖,常見於口香糖、飲料和果醬等食品中。雖然不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小腸卻不易吸收,且易被細菌當成食物而發酵成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