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大腸癌飲食習慣 文章列表
#
大腸癌飲食習慣
約 23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健康
60歲癌末男不肯吃菜!醫生建議改吃1食物控制住了,兩年半沒再復發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一名60歲男子罹患大腸癌第4期,就算歷經治療之苦,卻始終拒絕食用蔬菜,甚至直言每次吃菜都覺得自己像羊,令周遭人十分困擾。在江守山的建議下,他開始每天攝取半碗菇類,作為提升免疫力的食物。令人驚訝的是,在執行這個習慣的2年半期間,他的癌症未再復發。醫師解釋,菇類不僅具有抗腫瘤效果,其中的多醣體成分還能調節腸道菌叢、抑制發炎,並有助於降低血脂與血糖,對健康多方面都有益處。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4-11-19 14:41
風生活
國內
健康
60歲男以為胃食道逆流,就醫竟檢查出大腸癌!醫師揪出致癌兇手:每天吃1傳統美食惹禍
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西元2022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連續41年居十大死因首位,其中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名的「癌中之王」大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頭號話題,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提醒,自己曾遇過一名三高患者每天早上喝牛肉湯,結果後來一照大腸鏡發現2.5公分的大腸息肉,切除完才發現是早期大腸癌。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3-10-23 12:01
風生活
健康
不菸不酒、只吃水煮餐竟罹患大腸癌!男星親吐發現心路歷程:貪小便宜救了我
知名八點檔男星涂晨洋,曾演出《天之驕女》、《黃金歲月》等人氣戲劇,今年滿51歲的他非常注重健康,體態也維持得宜。然而,近日他卻在中天節目《健康點點名》YouTube頻道中分享,自己在7月時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平時飲食健康的他從沒想過會確診大腸癌,並笑稱是「貪小便宜」救了自己一命。談起心路歷程,涂晨洋也提醒民眾,一定要做定期檢查。
徐華蔓
2023-08-28 12:02
風生活
健康
50歲男就醫檢查出大腸癌第三期!醫師揪罹癌關鍵,1生活習慣維持30年超傷身
工作繁忙常讓人不得不忍住便意,但如果是長期忍便恐會忍出大問題!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醫師指出,據國外研究顯示,長久忍便已被證實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他也分享自身遇到的案例,一名年約50歲的男性,自從事業務工作後,就開始有忍便習慣,甚至持續將近30年,最後因自律神經異常、無法順利排便等症狀就醫檢查,竟被宣告罹患大腸癌第三期!
吳欣蓉
2023-07-31 11:31
風生活
健康
50歲男放屁出現1異狀,就醫竟檢查出大腸癌!名醫一張圖自我檢測,多吃3種天然食物快速消氣
台灣有高達470萬的人口擁有腸胃問題,而常見的症狀包含脹氣,然而若經常忽略的話,可能會錯過癌症的警訊。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謝哲青、路怡珍主持的《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中分享脹氣的主因,以及消除脹氣的3種食物!
徐華蔓
2023-07-22 11:06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發現時早已錯過黃金治療期!營養師教4招有效預防,2大NG飲食千萬別吃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曾連續十五年蟬聯我國「十大癌症」之首,偏偏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導致患者常在感到明顯不適時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大腸癌可說是「預防勝於治療」;以下便整理出四個如欲預防大腸癌可以培養的習慣,一起來看看吧!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2023-05-14 09:00
風生活
健康
全台1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一!營養師曝8大NG飲食千萬別吃,多吃這些食物有效防癌
名作詞人李坤城與日本名作曲家坂本龍一日前分別因大腸癌及直腸癌病逝,讓有「癌中之王」之稱的大腸癌再度引起社會熱議,營養師高敏敏12日於臉書發文表示,若想預防大腸癌,良好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3-04-14 11:45
風生活
健康
為何許多人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曝6大關鍵原因,3樣食物比許多葷食更NG
現今健康飲食當道,不少民眾飲食習慣會多以素食為主,甚至是全素。不過也有許多民眾不解,為何都吃素了還罹患與飲食高度相關的大腸癌?
今健康
2023-04-11 16:30
風生活
健康
大便偶有出血以為是痔瘡,50歲男竟檢查出大腸癌!醫師曝7大關鍵症狀出現快就醫
大便偶有出血以為是痔瘡,卻止不住,檢查竟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但是得知的結果的患者卻納悶忍不住詢問:「為何去年的大腸鏡檢查都沒有發現?」醫師表示,有5個因素可能會影響大腸鏡檢查精準度。
華人健康網
2023-03-13 17:38
風生活
健康
癌症常常是自己吃出來的!美國研究點名13種防癌食物,照著吃不怕大腸癌、乳癌找上門
癌症漸漸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為了預防這些疾病,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推薦了13種抗癌食物,包括藍莓、蘋果、咖啡等,究竟功效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Everwellth
2023-01-16 17:34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確診時早已晚期!過來人曝7大關鍵前兆,出現最好就醫
近年來隨著民眾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發生的機率也逐年增加。然而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且易與其他疾病徵兆混淆,因此了解大腸癌常見症狀,並在有相符情況時多加留意、嚴重時儘早就醫,成為國人重要的課題。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2022-11-17 09:05
風生活
健康
40歲女不菸不酒、少吃紅肉,仍確診大腸癌!醫師揪出致癌元凶,多數台灣人都超愛喝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向來是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日前因直腸癌過世,顯示各界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重視。不過大家或許知道吃下過多鹹鹹的香腸等醃漬物會增加腸癌風險,卻忘了「甜甜的」這個是最容易忽略的腸癌元凶!
NOW健康
2022-11-01 17:29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容易察覺,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醫師示警6大NG致癌食物沒事別碰
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國人罹患癌症榜首,內科醫師傅裕翔在臉書發文指出,大腸癌不容易被發現,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治療效果不佳,因此他呼籲大眾多注重飲食健康,並少吃6類食物才能預防大腸癌。
張雅筑
2022-09-26 19:50
風生活
健康
台灣大腸癌分布地圖曝光!營養師教6大防癌小撇步,2類NG食物沒事別碰
大腸癌連續十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究竟該如何預防大腸癌找上門?營養師高敏敏建議,防癌就從調整日常飲食習慣做起,多吃蔬果、少吃加工肉類,才能維持健康身體。
劉潔謙
2022-08-25 19:51
風生活
健康
余苑綺不菸不酒、飲食健康,仍不敵病魔癌逝!營養師大推4類食物,有效降低腸癌風險
立法委員余天的愛女余苑綺日前罹患直腸癌逝世,她抗癌8年,前後經過70次化療,最後仍不敵病魔,享年39歲。余苑綺曾自曝自己不菸不酒,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沒想到年紀輕輕卻罹癌,而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癌症的產生除了不可抗拒的環境因素及遺傳因子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飲食,防癌要從飲食做起,平時多攝取4大營養素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延伸閱讀:被診斷癌症之後,該吃什麼才能有效抗癌?)
潘京婕
2022-08-23 20:25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其實是自己吃出來的!專家曝每天喝1杯健康飲品,罹癌風險大降26%
余苑綺日前罹患直腸癌逝世,享年39歲,消息一出震驚外界。腸癌一直是國人的頭號大敵,在10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癌已經連續14年蟬聯第一,成為「癌王」,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對此,毒理學家招名威表示,大腸癌其實是「吃出來」的疾病,只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能降低罹癌風險。
潘京婕
2022-08-23 20:09
風生活
健康
每半小時就有1人確診大腸癌!醫師大推1款飲品,天天喝就能大降罹癌風險26%
十大癌症榜首出爐!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4年蟬聯國人罹癌榜冠軍,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毒理學家招名威指出,大腸癌其實是「吃出來」的疾病,因此只要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尤其每天喝1種飲品,就能大大降低罹癌風險。
潘京婕
2022-03-22 18:55
風生活
健康
台灣人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醫師揭「大腸癌」7大地雷食物,教你5個飲食原則避免罹癌
編按: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在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位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想預防罹癌,必須先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
Hello醫師
2021-12-28 10:45
風生活
健康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通常已經晚期!醫師揭常見5大前兆,7種高風險食物沒事別碰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症狀及前兆,尤其若發現多於一種症狀,且持續超過數週,請盡快找專業醫師檢查。
Hello醫師
2021-12-23 11:05
風生活
健康
沒減肥體重卻短時間內下降,可能是6種疾病導致!醫師曝關鍵前兆,小心2種癌症找上門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今健康
2021-11-10 10:1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