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4月23日,英國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辭世,得年僅52歲,400年後的今天,除了作品屢屢被改編及重新詮釋的莎翁已成為全球最知名的作家之外,他所創作的角色亦是家喻戶曉,例如飽嚐命運折磨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Hamlet),以及戀情不被祝福雙雙服毒殉情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The definitive list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most popular plays https://t.co/5kbIIu0ZD3 pic.twitter.com/YxW0hkMhNP
— The Independent (@Independent) 2016年4月24日
戲班巡迴演出
這位長眠400年的詩人已成了英國最稱職的文化大使,在莎翁逝世400周年的這天,英國全境以遊行、教堂唱詩以及上演舞台劇,來紀念這位不世出的大文豪。
此刻正在英國訪問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躬逢其盛,在滿滿的政治拜會行程中,22日硬擠出一些時間,前往位於倫敦的莎翁環球劇場(Globe Theater)參觀,並聆聽劇場所屬戲班演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那段著名的獨白場景:「做或不做,真叫人為難(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其實,戲班正在全球巡迴演出《哈》劇,為期2年,演出國家近200國,包括阿富汗的網球場、收留敘利亞難民營的約旦基地,當然,也包括了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內的冷氣場地。

忠實呈現生活
劇團藝術總監卓姆古爾(Dominic Dromgoole)指稱,隨著戲班的世界巡迴演出,讓他知道莎翁作品真是促進人們溝通的絕佳潤滑劑,「總是有辦法教導人們如何相處,並提點人們彼此的異同」。
「我認為他(莎翁)是沒有預設的,」卓姆古爾說,「他的作品不說教,就只是忠實的呈現生活而已,每個人都會有共鳴(everybody understands life.)」。
Writers owe so much to Shakespeare. Readers too - books would be much less colourful without him #Shakespeare400 pic.twitter.com/svgBcu6OLP
— Liberty Gilmore (@Libertyfallsdwn) 2016年4月24日
除了全球巡迴演出莎翁作品,環球劇團也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畔架起大螢幕,放映莎翁37部戲劇的重要場景集錦,包括《李爾王》(King Lear)、《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雅典的泰門》(Timon of Athens)等。

在莎翁故鄉史特拉特福郡(Stratford-upon-Avon)除了上演莎翁的名著之外,還包括了以莎劇為靈感的音樂劇(musicals):改編自《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的《吻我吧!凱特》(Kiss Me Kate)、現代版《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等,將莎翁作品畀予時代新意,繼續傳詠。
Dame Judi leads Shakespeare Day gala finale https://t.co/sNe6gZw0xV
— LondonTheatreDirect (@theatre_direct) 2016年4月24日
新的倫敦文化軸心
莎翁長眠墓碑所在地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外,23日也聚集了上千名人們,他們臉上都戴著莎翁肖像的面具,參與莎翁故鄉舉行的紀念遊行活動,另外還有學童、演員與爵士樂團參與這場盛大的遊行。


莎士比亞曾在倫敦泰晤士河畔(Bankside)的南岸長住,當時,這裡為聲色犬馬的紅燈區,充斥著小酒館、公共澡堂、劇場,以及逗熊坑(bear-baiting pit),20世紀晚期,這裡曾被視為荒蕪之地。
但是,環球劇團1997年於此地重新開幕,2000年,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落成後,這裡已逐漸成為倫敦新的文化軸心,這也都拜莎翁所賜。
歷史傳承與連結
除了眾所周知的環球劇團,建於1587年的玫瑰劇場(Rose Playhouse)也是莎翁當年工作之處,1989年,劇場遺跡出土後,英國政府成立基金會,並在遺跡旁興建劇場,定期上演莎劇以外,還可以讓觀眾或遊客站上舞台,體驗當初莎翁站在舞台上的感覺。
玫瑰劇場藝術合夥人普萊克(Pepe Pryke)認為,莎翁所處的維多利亞時期(Queen Elizabeth I)有太多歷史文物可供考證與參考,「我們能做的,就是重現當時的絕代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