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會順利落幕,東北亞的和平得到保障。南韓總統文在寅說,川金會是終結世上最後一起冷戰衝突的歷史性事件。文在寅似乎忘記,台灣問題依然懸宕著。自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敗逃台灣,兩岸數十年來的對立,從所謂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壁壘分明,到民進黨如今仍以冷戰思維對抗中國大陸;儘管冷戰早已結束,但台灣問題,當然是冷戰衝突的延續。
自川金會落幕後,全亞洲仍剩下冷戰衝突最後一個有待解決的遺緒,那便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未來獲得最終解決,才真正是終結世上最後一起冷戰衝突的歷史性事件。當前局勢,在蔡英文政府一昧盲目盲信地拉攏美國對抗中國大陸時,亞洲最危險的區域,顯然就在台海。尤其美國反中聲浪未來或可能持續增強,台灣當然會是美國藉以和北京博弈的籌碼,而台海就是可能的戰場。

自布吉納法索與台灣斷交後,台灣領導人蔡英文呼籲人民團結,蔡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個團結的台灣。然而,民進黨數十年來鼓吹台獨,使台灣的國家民族認同長年來存在嚴重分歧,社會對立的氣氛變本加厲。當民進黨從在野到在朝仍不斷鬥爭清算國民黨,團結與和解,當然不可能實現。
然而,團結與和解,卻是台灣唯一的活路與出路。台灣若無法實現團結與和解,對外,既無可能抗拒外來的壓力,對內,更只能持續自殘及內耗空轉。
台灣若要自救,團結與和解理應是當務之急,因此團結與和解不只是台灣藍綠有志之士的共識,也是台灣廣大老百姓的期望。為什麼團結與和解無法實現?歸根結柢,領導人的格局和國家認同的歧異,當然是癥結所在。領導人若沒有足夠的胸襟與氣魄,台灣當然只能在藍綠對抗中不斷自殘,不斷內耗。
如同一六年民進黨奪權之初,中國大陸對台灣原則上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政策,當時軍艦軍機尚未繞台,斷交潮尚未湧現;反觀國民黨則仍倒地不起,奄奄一息,不只藍營政治人物如空氣般毫無存在感,藍營選民更是六神無主。
從政治的層面看,這本是一個蔡英文整合藍綠,吸收藍營選民的天賜良機。
若從台獨的壯大著眼,從根本上瓦解藍營,強大綠營,豐富台獨的論述,展現寬容和包容的態度,貫徹選舉時誓言成為一個謙卑政府的口號,施行緩和與漸進的改革,從團結著眼,從繁榮經濟入手,不正能為台獨打下堅實的基礎嗎?
當選之初,若蔡英文趁其聲勢氣勢仍強的時刻,對外接受九二共識,和中國大陸建立史無前例的高層對話,完成選舉時宣稱要維持兩岸現狀的戰略目標;對內則藉此吸收中間乃至淺藍的選民,這不正是推動台獨,最有利的選擇嗎?
然而,歷史是弔詭的。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時,為求鞏固自身權力,醜化外省人,藉操作省籍議題分化台灣社會,使台灣的團結成為天方夜譚,又藉仇中反中去中的選舉語言,刺激選民的情緒。雖一時成功贏得零四年的選舉,卻反而使台灣人民轉而尋求改變的契機,進而為馬英九零八年的選舉大勝奠定基礎,也為兩岸擴大經貿文化諸多層面的交流,在馬英九執政初期得以貫徹實現。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騙人,誰說蘇貞昌在選新北市長? | 更多文章 )

再看民進黨二次執政時的領導人蔡英文,掌權後漫無章法地恣意推出無數失盡民心的改革,比如勞基法的一例一休,比如同性婚姻,比如以侮辱軍公教為內涵的年金改革,比如為求政治分贓,瘋狂地爭權奪利,讓資格和能力皆遠遠不符的人竊據高位,又比如為實現永久執政的目標,展開無止無盡的政治鬥爭,試圖消滅政敵。這些所謂的改革,除激化社會對立,世代對立,階層對立,職業對立,性別價值觀對立,藍綠對立外,與實現團結,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