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讓台灣家長霧煞煞,到底國中教育會怎麼改?3分鐘讓你看懂未來十年升學制度

12年國教課綱將於108學年度實施,這個政策將影響未來10年台灣教育的走向發展,為了讓教育跳脫舊思惟限制。(圖/huweijie07170@pixabay)

12年國教於4年前上路,因為缺乏12年一貫的課綱,因此現行12年國教可說是「只做半套」,新課綱實施,將解決國中、小9 年一貫與高中課綱未銜接的情況。也就是說,新課綱將是台灣首次全面實施課程變革,108年起將分階段:高一、國一、小一生,循序漸進實施新課綱。

多位第一線教育人員指出,在所有的學習階段中,國中教育最為僵化呆板,長期受升學制度所箝制,幾乎猶如鐵板一塊,難以撼動。從學生、老師到家長,大多以升學為目標,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反覆背誦和練習,最終限制了孩子的潛力及可能性。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是12年國教的願景,新課綱透過調整課程的架構、實施「素養導向」課程,擺脫原來以課本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延伸到能力、態度以及生活的實踐,讓飽受填鴨式教育所苦的國中孩子願意學習,提升學習的動機,有更多的空間探索自己的性向和天賦。

在基本學力和快樂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對家長來說,可以如何想像未來的國中教育?事實上並不難,因為新課綱的願景藍圖已在一些國中校園具體實踐。國教院自103年起與全台14所國中合作「12年國教課程轉化探究計畫」,試行新課綱、研發彈性學習課程與素養導向教養的做法。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鄭章華指出,國中教育已開始變得不一樣,有些學校甚至令人驚豔,所開出的跨領域、探究式「彈性學習課程」,成功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不像過去9年一貫時代,大多把彈性學習節數拿來當主科的考試時間。

例如:花蓮富北國中的彈性學習課程有:族群文化、STEAM(水陸兩用車設計製造)、全球競合力;桃子腳國中小的校本特色課程有:國文領域的專題研究課、英文的一班一國、自然的校園遊覽、數學桌遊、社會的洞察柑園等,課程多元;敦化國中的校本課程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品我才:適性發展」、「品地性:環境感知」、「品德性:社會探究」,其中「品我才」有一門課為「幻象:未來的我-自我形象創作」,讓學生用攝影、媒材、文字等表達自己與夢想職業的想像,有學生用試管、晶片介紹自己想像的未來。

在研究合作的學校當中,有全校只有100人的偏鄉小校,也有多達1、2千人的都會型學校。鄭章華形容:「彈性活力和基本學力,是天秤的兩端,」新課綱的實施,希望可以做到兩邊平衡、相輔相成,「不能說為了發展彈性學習課程、做得很快樂,結果學生沒學到東西,或是太強調基本學力,只剩國、英、數、社、自,這兩邊必須平衡。」

01-1.jpg
(圖/未來family提供)

新課綱將為國中教育帶來的3大變革

即將上路的新課綱,預料將可大幅鬆動僵固的國中教育。究竟新課綱將為國中教育帶來哪些變革呢?

新課綱將課程分為兩種:(教育)部定課程、(學)校訂課程。「部定課程」重視不同學習階段的連貫、不同領域間的統整,而「校訂課程」、也就是彈性學習課程則鬆綁課程的結構,讓課程變得多元(見29頁,表1);從9年一貫的「彈性學習節數」改為「彈性學習課程」。從節數到課程,看似只是改了2個字,但「課程」意謂著要有所規劃,依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學習地圖等,規劃出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