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週休三日」的議題引發大家熱烈討論,甚至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有民眾提案,要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也通過了提案門檻。針對這個議題,支持和反對的民眾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工時縮短僱主會變相的減薪,而且擔心反而造成工作量的增加;有人則贊成可兼顧到家庭,並能改善過勞的環境。
縮短工時能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工作時間越長,效率就會越高嗎?有媒體報導英國在2022年時,進行一項由六十家企業試行週休三日的大型研究,實驗初步結果發現,實施週休三日的企業,員工在工作效率方面有顯著的成效,不僅公司的營收增加,員工的身心健康也明顯的改善,有高達九成多的公司表示會繼續這項政策。[1]目前歐美國家包括英國、冰島、美國、澳洲及紐西蘭等部分企業,已紛紛試行週休三日,成效頗佳。
國外已有不少的工會組織呼籲及推動縮短工時,像是之前曾提倡每週五提前二至四小時下班,就是能讓員工有多點時間安排週末假期。這幾年,有些非營利組織的團體積極推行每週工作四日的做法,並且進行大規模的實驗,他們之所以這麼認為,主要是能讓員工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企業不應只考慮公司生產力的提升,也要考量員工是否在工作職場與生活獲得更高的品質。
那麼,臺灣做得到嗎?臺灣的勞工工時長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國家,根據勞動部統計,2021年臺灣勞工的平均年總工時(正常及加班工時合計)為2000.4小時,雖然是歷年來最低紀錄,推測較低原因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有些企業採取員工輪班或減班制,又或者放無薪假的關係,使得實質工時減少。但臺灣與全球四十多個國家總工時相比,還是高居第四名,在亞洲國家中也高於日本、南韓,難以擺脫「過勞之島」的批評。
長期以來過勞的事件頻傳,工作時間過長或工作量負荷過重,沒有適當時間休息都會帶來身心的壓力,容易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過勞致死;而且已有研究指出疲勞是造成工作傷害的最主要因素,當工作時間拉長時,沒有適度的休息注意力就會越來越不集中,工作傷害很容易發生,它的後果不只影響員工的家庭經濟,企業的生產力也會受到影響。
長期以來過勞的事件頻傳,工作時間過長或工作量負荷過重,沒有適當時間休息都會帶來身心的壓力,容易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過勞致死。(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從學校教育怎麼看週休三日
同樣週休三日這個議題也引發教育界的關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及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皆表示支持。全教總理事長認為,臺灣的學習時數高於OECD國家,學生的學習時數應和工作的工時一樣集中天數,學習精進效果也比較會提高;對大學而言,潘維大校長強調或可在大學自主的精神下推動,縮短學習時間效果可能更好,也樂意成為首間實施週休三日的大學。
(相關報導:
點教育》照著走就好,不要想太多!談大學的殭屍化
|
更多文章
)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全教產)則認為要有配套措施,並指出在現行的課綱規定,全年授課日數以二百天(不含國定假日及例假日),每學期上課二十週、每週授課五天為原則下,若改為週休三日將會壓縮到寒暑假,又教師目前無法定特休假,會因為寒暑假減少,政府可能要額外撥補經費補償教師的特休假;況且若遇到孩子放假父母卻要上班時,家長恐怕須多支付把孩子送安親班或補習班的費用,這些都需要考量。
無論週休三日是否壓縮到寒暑假及教師授課時間,又或者怎麼解決父母要接送孩子上下課安置等問題,似乎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聽聽他們內心的需求。
兒福聯盟在2021年疫情期間發表一份報告,調查臺灣兒童的幸福感[1],雖然有近八成兒童認為生活裡感到快樂,但在這份報告中有關「兒童的休閒生活的樣貌」,有33%的兒童煩惱休息與休閒時間不足,多數孩子晚上七點後才屬於自己的時間,甚至有一成的孩子表示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若自由運用時間扣掉睡眠時間的話,僅剩下一小時。調查還發現,兒童主要休閒類型仍以運動類為主,但頻率未達到足夠的運動量。
青少年階段比較是課業方面的壓力,兒福聯盟也在今(2023)年針對國高中生心理健康做調查[2],結果有六成多的國高中生表示目前生活中有困擾,而學生壓力的來源,前三名分別是「學校課業」(76.9%)、「未來前途」(67.3%)與「交友人際」(43.0%)。值得關注的是,有近兩成的學生是因為健康疾病而感到困擾。
無論週休三日是否壓縮到寒暑假及教師授課時間,又或者怎麼解決父母要接送孩子上下課安置等問題,似乎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聽聽他們內心的需求。(示意圖/取自pexels)
這兩份報告多少也反映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孩子,課業壓力、沒有足夠的休閒時間,幾乎是他們生活的普遍現象。若實施週休三日能改善這種現象嗎?有兩方面值得我們來思考:
一、減少科目與提升學習品質,並強化身心健康。長久以來學生的課業壓力一直是關注的焦點,而壓力的源頭大多來自於父母。華人社會大部分的父母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要有競爭力。為了增強他們的能力,在學校既有的課程外,父母還會要求多補習一些課程,最好什麼都要學一點,樣樣學的結果就是樣樣鬆,所學內容不僅無法深入探究,無形中也造成學習的倦怠。有不少研究都發現,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不知為何而學,對未來也沒有目標。
再者,有些家長和教師認為目前學習的總時數一直不夠用,若實施週休三日學習時數就會減少,學不夠怎麼辦?其實問題的癥結是學的科目太多!每一科都認為很重要都要學,全部納進來總時數就被切得很零碎,每個科目只能分配有限的時數,當然無法深入學習。我們應該把學習的焦點放在基礎且重要的科目上,重點是多關注學生學習後的成效,有沒有真正理解所學的內容。
減少科目、縮短每天待在教室裡上課的時間,或許可慢慢改善這種以競爭導向為主的模式。除了著重學習的品質,還應多花時間強化學生身心健康,而不是只要求成績,塞滿課程的學習。
二、學習環境改變,可從小開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現在的學習環境和過去大大不同,網路上有各式各樣可以學習的資訊及課程。《108課綱》有一個很重要的內涵是「自主學習」,學生透過所擬定的計畫選修課程。目前在高中的課程每週有規劃彈性學習時間,就是讓學生自訂主題學習。但成效如何?真正有做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嗎?還是用來補必修課?恐怕受限於學習時數的限制,大多數的學校課程安排還是會以升學相關的課為主。
自主學習的目的是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是只有在高中階段才做,可從小開始培養他們如何學習的能力。無論是自己學習或與同儕共同學習,在正規課程及課外時間都能運用;而這樣的學習能力不只在他們學校階段有幫助,畢業後出社會也能不斷學習新知,將知識應用到工作與生活。
回到一開始談的民眾提案:「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政府機關在六月底也做出了回應。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在徵詢勞動部、教育部等相關機關、勞資團體、專家學者,並搜集各界的意見後,認為現階段強制性實施週休三日有難度,因而不予參採。雖然在各方面的條件與配套措施還沒完備前,不宜全面實施週休三日,不過這個議題也讓我們反思、檢視現有的制度,學習不是塞得滿滿,「少」量精華的品質才能引發更豐富「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