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已在6日展開訪華行程,將與中國政府高級官員會面,試圖修復美中關係,兩國關係在經歷了數年的政治衝突和貿易戰後出現了很大的裂痕,但在全球經濟中仍是最重要的合作關係。
葉倫此行是拜登(Joe Biden)政府想要加強美中溝通的最新行動,先前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11月舉行了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個月也訪問了中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對於葉倫在本周四至周日的訪華行程,投資者需要關注以下三大主題。
半導體爭端
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了拜登政府可能擴大對輝達(Nvidia Corp., NVDA)專長的人工智慧(AI)技術的出口禁令後,該公司之前一路飆升的股價上周受到打擊。
上述出口禁令可能影響到輝達為遵守之前的晶片出口限制而專門打造的晶片,還可能影響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和英特爾(Intel, INTC)等輝達的一些競爭對手所產晶片的銷售。
輝達首席財務官Collette Kress上周表示,鑑於輝達產品在海外的實力,此舉不會對該公司的財務業績產生直接的實質性影響,不過她說,從長遠來看,此類限制「將導致美國晶片行業永久失去在世界最大市場之一競爭和領先的機會」。
Kress的言論凸顯了圍繞拜登政府不惜代價阻礙中國AI技術發展這一承諾的不確定性,即所考慮的出口限制是否華而不實,能否真的有效阻止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技術轉移至外國對手處。

Beacon advisors分析師Owen Tedford在最近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說:「最近有報導稱中國人以走私及通過雲租借的方式獲取相關晶片,這讓人不禁懷疑這些晶片出口管制措施的有效性。」
晶片公司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 Inc., MU)可能也會成為關注焦點。該公司上個月表示,在中國政府禁止該國關鍵基礎設施運營商使用美光產品後,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中有大約一半可能會面臨風險。
此外,拜登政府正在考慮對美國公司的對華投資實施新的限制,部分動機來自兩黨的立法行動,新法案可能會要求美國商務部建立一套審查機制,以識別可能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境外投資交易。

BTIG政策研究主任Isaac Boltansky表示,拜登政府此舉標誌著美國經濟政策的「重大轉向」。他在周日的一份研報中寫道:「這將誕生一套新的審查程式以及持續的監測,因此可能會構成一個不利因素,尤其是對科技業來說。」
他還說,雖然該計劃最初可能針對的是半導體行業,但「我們的感覺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初步的限制措施將被用來建立一套更廣泛的投資框架」。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台灣的難題:要當烏克蘭還是香港? | 更多文章 )
與此同時,作為反制措施,中國採取了自己的出口限制措施。中國商務部周一宣布,從8月1日起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這兩種礦物是半導體製造和其他一些先進技術產品所需的生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