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熱血老師教我的一件事

目前台灣1/3中小學為偏鄉學校,師資流動問題嚴重,同一門課一學期換兩三位不同老師教是稀鬆平常的狀況。 (圖/Pexels)

身處偏遠地區的學童,教育資源不但不如都會地區,在老師留不住的情況下,學習權益損失首當其衝。多位立委串聯在2017年舉辦的「全國偏鄉教育巡迴論壇」,便提到全台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為偏鄉學校,教師平均年資不超過五年。一個學童在一學期的同一門課中經歷兩、三位不同老師的情況稀鬆平常,來了又走、來了又走,孩子必須時常處於「適應」狀況中,心裡想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卻是人人都知道答案。當地學童需要的,不只是一個願意長久教課的老師,更是一個熱忱與創意並具的老師。

「偏鄉不是藉口,該做的還是要做」跳脫框架教學,決心翻轉

「老師不能因為『偏鄉』就影響自己的心態,該做的還是要做!」當初剛分發到嘉義偏鄉學校,報到不久便遇上強颱莫拉克,三週沒水電的生活猶如游擊戰,卻因此看到偏鄉嚴重的師資流動問題,毅然決然投入教育,至今在當地任教已十年。這是2017師鐸獎得主嘉義阿里山國中小學的老師王寶莉,和她擁有相同理念的老師並非少數,只不過要留在偏鄉的教育現場,「熱忱」絕對是首要條件,但能夠任教多年、陪著孩子長大的老師,卻不光僅有熱忱,更需要強烈的翻轉決心。

    熱血老師們不只做了該做的事,也做了別人沒做過的事,跳脫框架教學,決心翻轉。王寶莉在學校教體育,教的不只動身體,用冷靜情緒帶動身體穩定來面對比賽,以及透過運動之後的寫作教學生沈澱、與自己的身心靈對話,一堂體育課,最大的收穫是對自我的了解。

也有像台南後壁新東國小的扯鈴隊指導老師王士豪這樣的「憨人」,為了讓學生順利練跑不跌倒,他想盡辦法把跑道的土翻鬆,先用摩托車拖一口木箱,再用汽車拖一個廢棄彈簧床墊,繞行跑道。因為自己並非專業教練,就用手機將學生練習的過程拍下,即時傳給外聘教練,教練回覆意見,他馬上幫孩子修正動作。

把一般學校最不重視的體育課變得超有趣、也把一般學校不怎麼重視的社團帶向競賽舞台……這些在教育現場的另類老師,憑的是令人動容的決心與愛!王寶莉老師原先的志願不是當老師,最後卻放棄了回台北生活,與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一場八八風災將她留了下來;而王士豪老師在帶領扯鈴隊時發現重病,也將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全投入在協助學生比賽。

楊雅喆導演最新紀錄片《向愛致敬》便以台南新東國小扯鈴隊的熱血老師王士豪為故事背景,看見一群孩子在老師愛的翻轉教育下,有了發光發熱的童年。(圖片/Home Run Taiwan網站)
楊雅喆導演最新紀錄片《向愛致敬》便以台南新東國小扯鈴隊的熱血老師王士豪為故事背景,看見一群孩子在老師愛的翻轉教育下,有了發光發熱的童年。(圖片/Home Run Taiwan網站)

不只翻轉教育,也顛覆外人看待偏鄉學生「就是不行」的刻板印象

離市區60公里的台南白河國小老師魏瑛娟,一場研習活動打醒了每天「乖乖」教課的她!溫美玉老師學生的作品,讓她相當震驚,想著為什麼偏鄉學校總是認為自己做不到?家裡尚有幼子,帶班的孩子也即將畢業,但魏瑛娟並不放棄,既然決定投入就要做大,於是她開始一週教三課,剩下兩週激發學生的創意,讓學生做自己的故事創作書,其充滿創造力與美感,讓家長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孩子的作品!改變既有的傳統教學脈絡固然挑戰,但在迎接國中生涯之前,這群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信心,魏瑛娟不只翻轉教育,也顛覆外人看待偏鄉學生「就是不行」的刻板印象。 (相關報導: 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卻成為生命中最美好的教材,這群孩子用成長向愛致敬 更多文章

師大畢業後,擁有木工專長,還曾獲得國際家具設計大獎的王嘉納老師,因為分發之誤來到花蓮部落中學,當時他發現學生的學習欲望相當低落,於是開始努力寫計劃開創國中技藝班,教導學生學習木工。木工是相當困難的專業技術,學生不只學習技術,更需要培養耐性,做錯了,還要不斷修正,學習如何挑戰困難。不僅如此,他還帶著學生到都市舉辦畢業展,更將作品義賣所得捐贈給需要的社福機構,讓這群孩子從不知道上課要做什麼、自信心相當低落的情況下,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