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韓房市崩盤,為何台灣房價仍居高不下?專家列3點直戳要害:政府打房玩假的

「平均地權條例」、「囤房稅」,及央行實施限貸令,真能抑制台灣高房價嗎?(資料照/洪煜勛攝)

「平均地權條例」將於7月1號正式實施,筆者之前就對這個法案不以為然,甚至多數建商也說這個反而會「助漲」。反倒是央行6月公布的限貸令會更有效果,但比較少被提到。果然央行懂經濟的人,比立法院那堆「民意」代表的頭腦更清楚啊!

最近依然有不少財經專家,繼續提出打房政策的想法。而且幾乎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尤其是實施或提高囤房稅。主要是因為今年的房屋稅,5月開徵,而去年新增了七個開始執行囤房稅的縣市,今年也會是他們第一次繳納該縣市的囤房稅。

但是囤房稅,這些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措施就能打擊台灣的房價嗎?筆者認為答案是不能,一定還要需要搭配其他政策。而原因就是本文要介紹的重點。

7月16號,由館長跟黃國昌號召,在凱道要進行「居住正義」及「司法正義」的遊行。曾經強力主張這兩個訴求的民進黨,執政這7年來,卻讓這兩個問題更嚴重。司法正義暫且不談,但房價持續高漲,總是有科學數據的事實檢驗。

上篇討論台灣房價的文章,獲得不錯的迴響,藉由這個議題,本文內容也有解答一些在前文之中,網友提到的問題。

就如筆者上篇文提到的,台灣的房價是一頭「吃得很飽」的怪獸。不是一兩個打房政策就會擊倒的。

有意思的是隔壁的南韓跟中國,現在討論的都是房價暴跌的影響,台灣卻依舊在討論打房。再次證明,台灣的高房價,背後的問題更難處理。

一、囤房稅只能是打房政策的配菜。

先簡單介紹囤房稅。

囤房稅顧名思義,就是持有房屋超過一定的戶數(按照現行法規是3戶內都算自住),就會額外課稅。房產越多,稅負會越重。目的是讓自用稅率低,炒房稅率高。

台灣的囤房稅分兩種,也就是地方版與全國版的囤房稅。全國版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實施的囤房稅,全台22個縣市皆表達反對,所以暫不推動。

地方版的囤房稅現在已有部分縣市開始實施,後續還有其他縣市可能會跟進。

新北市是目前唯一還未實施囤房稅的「直轄市」,侯友宜也曾經在學生座談會中被問到這個問題。不過新北市的相關草案已經通過了,預計明年就會實施。

所以,「實施囤房稅」是假議題,因為房價比較高的縣市,以六都為主,除了新北市,還另外包含了新竹縣和新竹市都上路了。增加囤房稅的稅率,或是推行中央版的囤房稅才是需討論的方向。

台灣目前房價最高的幾個縣市(扣除新北),其實都實施了囤房稅,甚至台北市是最早從2014年就開始,但房價因此停漲了嗎?顯然從整體來看並沒有。因此,囤房稅,或更廣泛地的來討論「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並不能單獨成為打房的有效政策。

原因是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問題目前有兩點:

1、稅率不高,影響有限。

去年新增的七縣市,平均每戶是要多繳納將近5千塊,但有些媒體的新聞卻下標說新開徵的囤房稅,讓囤房大戶要哭了?

有三戶以上房產的人,「一年」多繳幾千塊覺得沈重?5千塊連一個月的房租都付不了。 (相關報導: 2023房貸補貼3萬申請到數!5大QA看懂如何線上申請、資格限制、補助撥款時間,一鍵快速登記 更多文章

台灣的房屋稅跟土地稅本來就低,也幾乎沒有其他持有成本,即使再加上部分縣市實施的囤房稅,仍未達日歐美等先進國家平均要負擔的1~2%的持有成本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