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計畫區是怎麼誕生的?6座新大樓何時蓋好?從荒地變蛋黃區,一文看懂它的歷史變遷

如此繁華的信義計畫區,是怎麼誕生的?專家帶你一次看懂它的歷史變遷!(示意圖/取自pixabay)

說到台北的知名地標,「台北101」應該是公認排在榜首的指標性建築。而它的存在,不僅讓信義計畫區成為台灣相當重要的商業中心,也吸引需多國內外企業在此設立總部,更讓附近蓋起眾多的百貨、旅館與豪宅。

不過,如果最近幾年你有踏進這裡,應該會發現有些地方正在蓋新大樓,加上部分建築位在台北101附近、高度都不低,因此這些建築完工後,原本遠眺信義計畫區常見的一根竹子景象,到未來會有不同的樣貌。

那目前有哪些建築正在興建?進度如何?以及我們把視野放大一點,究竟整個信義計劃區是怎麼誕生的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塊土地的過去與未來吧!

一、信義區發展

開頭有個重要的資訊要先弄清楚,就是「信義區」跟「信義計畫區」雖然只差兩個字,卻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信義區是台北市行政區的劃分,而信義計畫區則是裡面的其中一塊,其他部分則是五分埔休閒生活、吳興六張犁多功能住宅區、福德生態綠廊住宅區、國父紀念館特色藝文區,以及四獸山生態休閒遊憩區。

夭壽,現在是名字越長越厲害的概念嗎?

那我們先從比較大塊的信義區簡單看起,就以交通建設與重大工程兩方面下手好了。首先交通建設部分,信義區主要有台北捷運藍線、紅線、棕線、興建中的紅線東延段以及規劃中的東環段,而紅線延伸段預計今年底完工,東環段則是在今年3月底通過綜合規劃的最後一關,捷運局希望能在2年內動工、9年半完工。而今天的主角信義計畫區,就涵蓋了藍線、紅線與東環段這3條路線,交通可說是相當便利。

再來,來看一下正在進行的重大建設,分別有改建中的國父紀念館、爭議很多的大巨蛋、最近剛完工的廣慈博愛園區、以及修復中的台北機廠—又叫做國家鐵道博物館。其中最有趣的還是這顆蛋了,不過大巨蛋本身的資料龐大、爭議很多、各式各樣的說法更是不少,這個複雜程度,讓我回想起幾個月前的桃園航空城、處理快上萬頁資料的陰影,所以鳩打馬得(稍等一下),我再想想要怎麼講解這顆蛋比較恰當。

所以我們先把好奇心轉移到信義計畫區上,究竟這塊現在如此繁華的區域,是怎麼長出來的呢?其實整個過程有一點點的陰錯陽差。

二、信義計畫區各時期發展

對台北比較熟悉的觀眾,應該會知道清朝時期,台北是以艋舺大稻埕這些比較靠近河岸為主要的發展地區,後續到日本時期則逐漸向外擴張,其中又以不需要跨越河岸的東邊居多。

而這個發展狀況,我們可以從1945年美軍拍攝的航空照,證明這件事,而且還能看到現在的信義計畫區範圍內,存在整齊的建築,在當時是其實是日本陸軍的松山倉庫。而會設立這座倉庫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因應1939年二戰開打,而存放的大量軍火、戰略物資與糧食。

後來日本戰敗,並且在1945年投降,接著隔不到一年時間,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不過有句話說得好,打仗打得是後勤,四十四兵工廠是當時國民黨負責維修與生產軍火的工廠之一,位於濟南與青島,不過好景不常,1948年秋季,國共雙方陸續爆發關鍵性的三大會戰。 (相關報導: 少子化、房子狂蓋,為何台灣房價仍居高不下?他道出2大真正原因,不只是因為建商賺走暴利 更多文章

而在戰火越來越接近的情形之下,總不能把維修廠一直放在靠近前線的位置。因此四十四兵工廠在同一年10月,開始計畫性的從青島跨海搬遷至台灣,並且選擇落腳到剛剛說到的,前日本陸軍松山倉庫,畢竟那邊有現成的建築可以使用,不用白不用,而現在台北101附近的觀光景點四四南村,就是當時跟著兵工廠員工一起遷移過來的眷屬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