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究竟能不能在今後的事業和生活中有所創造、有所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他是否真正能身心輕鬆地永遠朝前看,而不是總掉頭往回看。
過去的光榮還是痛苦都已經隨著時間融入了世俗,留下的只是一種經歷,不是炫人的資本,也不是苦難的家史。因此,也就沒有必要總惦記著。無論過去是什麼,都不要成為你的陰影,唯有這樣,你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那一年,葉賽寧的丈夫不幸去世了,更悲慘的是,當時的葉賽寧已經窮得身無分文。雙重打擊使得她非常煩惱、頹廢。她只能靠向學校推銷世界百科全書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兩年前,為了給丈夫治病,葉賽寧把汽車賣了。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只能選擇出去推銷書。
丈夫的去世對葉賽寧來說是悲痛的,她想用工作來緩解這種痛苦,她以為自己可以從頹喪中解脫出來。可事實並不像她想像得那樣。總是一個人開車、一個人吃飯,這讓和丈夫感情很好的她實在無法忍受。
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銷不出書,所以,即使分期付款買車的款項數目不大,也讓她很難按時支付。生活讓她疲於奔波,而無法排解的孤寂和痛苦更像一根繩子,緊緊捆綁著她的身心。
日子在煎熬中過去了,生活看起來沒有絲毫的好轉。第二年春天,葉賽寧在密蘇里州韋沙里市推銷圖書。那裡的學校很窮,路又很不好走,她一個人孤獨又沮喪,甚至想到了自殺。
她感到丈夫的離開,帶走了自己所有的快樂,甚至包括生活的勇氣。每天早上,她都害怕起床,不敢面對生活。她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怕付不了分期付款、怕付不起房租、怕東西不夠吃、怕把身體搞垮沒有錢看病……。深陷過去的葉賽寧就像被惡魔纏身一樣。
她沒有選擇自殺的唯一原因就是擔心她的姐姐會因此而悲傷,並且還沒有多餘的錢來為她支付喪葬費。葉賽寧的生活一團糟,精神也即將崩潰。
但好在葉賽寧最後堅持過來了。一天,她讀了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令人振奮的話:「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這句話就像一聲炸雷,把葉賽寧從痛苦的噩夢中叫醒了。
葉賽寧把這句話寫下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這樣,她開車的時候就可以隨時看到。這句話也讓她開始反思自己,開始重新鼓起對生活的勇氣。她很快就發現,活一天並不困難,她也慢慢地學會了忘記過去,考慮未來。每天清晨她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
葉賽寧的改變是明顯的。她每天都按時起床,愉快地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準備自己喜歡吃的午餐,閱讀一些長時間以來一直想看的書,甚至開始回到朋友們的身邊。
成功地克服了對過去的痛苦記憶,以及自己對孤寂和需求的恐懼,葉賽寧整個人都非常快活,事業上也還算成功,對生命也充滿了熱忱和愛。
到現在她才真正知道,在生活中,無論遇上什麼都不要害怕:不懼怕過去,更不要被過去的痛苦淹沒。只要活一天,就要享受一天,因為「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
在一個人的某一段生命歷程中,遭遇挫折和光榮成功是很可能成為人生前進的強勁推力,但如果總是沉溺於過去,那就可能成為阻礙,還會消磨前進的信心。
把昨天的陰影拋到腦後,把每天都當成一個新的開始,注意調整和保持一種良好健康的心態,這便是做人的成功。若能以這種心態去成就事業和面對人生,必定能獲得更大的豐收。
人生便利貼:3點小建議培養出正向人生觀
一些日常鍛鍊方法能培養出我們樂觀積極的人生觀。西元2008年9月8日的《洛杉磯時報》網站上,心理學家丹·貝克就此提出3點建議:
1.每天起床、午飯前、晚上入睡前,想想讓你充滿感激之情或倍感溫馨的人或事物—比如以前的老師、鄰居、父母或朋友。2.善待他人。給朋友打個電話或者發封信件,為慈善捐贈些物品。3.克服負面的自我暗示。多想想即將到來的快樂事—比如將要出生的嬰兒或是節日當天的家族聚會。
作者介紹|李麗
諮商心理師,電視台、廣播節目特約嘉賓。近十年來,一直以寫作、講座、心理諮商等方式幫助孩子和家庭。著有《一碰就碎的青春》、《你若不傷,歲月無恙》、《那些你不願承認的邪惡》等眾多心理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崧燁文化《你若知足,便能幸福:擁有卻怕不是永久,失去便想再次占有?學會坦然放手,別再刻意追求》(原標題:吹散「過去」的陰影) (相關報導: 他37歲財富自由、42歲提早退休,不工作也能享受人生!過來人曝「賺很大」具體實踐計畫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