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自己的心,同時也要對這世上各種召喚聲——召喚我們追隨他們夢想的聲音——充耳不聞。和我們初見面已經七十幾歲的朗,生長在醫生世家。他的叔叔在當地是位受人敬重的醫師,當朗決定從醫時,家人和朋友全都衷心鼓勵他。就在朗要念醫學院之前,他去找了一位技術很好的整脊師求診,在治療期間,朗認識到自然醫學倡導的人體有自癒能力的概念,療程強調觸碰的益處,他下意識就覺得相當吸引人。朗說:「我馬上就被這個職業吸引,我知道它符合我靈魂的輪廓,如果做這行,我知道我跟隨了自己的心。但整脊醫學在當時還是帶了點神秘色彩,所以當我向大家宣布這個志願時,朋友潑我冷水說:『所以,你現在是決定要當郎中了,是嗎?』但我知道那是我要走的路,所以我得學會不理會這些聲音。」
如果要忠於自我,我們必須時常傾聽內心那股召喚我們的聲音,即使別人都聽不到。朗接著告訴我,過了好幾年,當他想放棄做得很成功的整脊師,改當氣療師時,他遇到相同的阻礙,但同樣地,他知道這是他要走的路。他說:「我這輩子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我想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只是要有勇氣做到。」朗告訴我,有兩個方法能夠跟隨自己的心,那就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再鼓起勇氣追隨那股聲音。
聽完朗的故事,我回想起了自己的來時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當牧師,離開教會之後,我誤打誤撞的走進商業世界。會進入商管領域其實不是我的本意,但我需要工作,我也喜歡在別人生活中扮演某個角色,再加上我發現自己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所以就留了下來。但在其後的十年中,我總覺得少了什麼東西,於是我又撥了一些時間回教會,因為我想了解人們如何看待生活這件事,也想知道他們對一些比較急迫的議題有什麼看法,例如和平、地球生態等。漸漸地,我發現商業世界越來越不有趣,即使這份工作的收入不錯,做起來感覺很有價值。問題並不在這份工作讓我覺得沒有收穫,即使到現在,我還是覺得自己從這份工作中學到很多,問題是我也想要寫和演說一些比較深刻的事物。有很多聲音叫我要實際一點,鼓勵我再深入往商管發展,但我一直聽到另一股聲音,當初就是它讓我選擇當牧師,而我知道最貼近自己的路,並不是商管,而是探索人生的各種意義和智慧。
所以我開始在工作中融入其他議題,例如人生的意義、什麼是愛、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等。這麼做之後,不只我的外在變得更成功,我的內在也因為選擇了更貼近自己的路而獲得更深的滿足感。我想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所以我萌生並執行了這個「長老」計畫,就像當初想的一樣,計畫的成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跟隨了自己的心。就像我祖父說的,當你忠於自我時,就會「累得好愉快」,如果你沒有忠於自我,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叱吒風雲,到最後你只會覺得「累得不滿足」。
(相關報導:
人生必看電影推薦》保證不踩雷!IMDb評選影史中最高分15部經典神片,第一名根本毫無懸念
|
更多文章
)
看完我的故事之後,有個問題值得好好討論一下:跟隨自己的心需要顛覆整個人生、大轉彎往另一個方向走嗎?從這些受訪者的人生經歷,我發現,有時我們的確得做一些激烈的改變才能跟隨自己的心,朗就是一個例子,放棄醫學院改學整脊,但更多的受訪者則是一小步一小步的改變,慢慢地走上最貼近自己的道路,青少年時期掉落冬季結冰湖裡的湯姆,就是這樣的例子。湯姆在三十幾歲得知自己在這世上的「真命」是當一位療癒者之後,並沒有馬上辭去原先的工作,而是開始研究主持儀式的方法,花更多時間了解這份工作。直到今天,除了家人,湯姆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主持祭典,即使他從來沒有靠這份工作養活自己,年復一年,靈性療癒者這個角色在湯姆的人生越來越吃重。
六十六歲的潔琪,很早就進入銀行業,也做得非常成功。她四十歲時曾參加一個小組研討會,與會者要介紹自己當初為何加入銀行業,輪到潔琪時,她說:「呃……我進銀行業已二十五年了,但其實我想當老師,從商是我父親的意願。」她被自己下意識說出的這些話嚇了一跳,她說:「我嚇了好大一跳,其實我並不會不喜歡銀行的工作,但我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那天之後,她連續好幾個星期在想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她在銀行業發展得很好,也因為工作拓展出一個生活圈,潔琪並沒有選擇辭職,而是開始利用週末時間在當地活動中心當小朋友的義工老師。教了幾個月之後,潔琪發現她工作的銀行有贊助當地一個幫助小朋友克服學習障礙的活動,她查了一下主辦單位的資料,便跟主管表明自己想要負責這部分的工作。慢慢地,潔琪變成銀行和主辦單位的主要聯絡人,並在幾年內因為職務需要到非洲出差三次。她回憶那段經驗說:「因為我了解教學對我的重要,所以我能把握銀行提供的各項相關機會,慢慢地把教學融入我的生活中。」
要下這種決定有時並不容易,而且常常得耗用我們不少時間。我的朋友葛斯很喜歡攝影,但讓他得以衣食溫飽的是建築經理人的工作,雖然他也喜歡經理人的工作,但野外攝影才是他心中的那片顫楊,就像療癒者之於「站立的白水牛」一樣。或許有一天葛斯會辭去建築經理人的工作,也或許他會調整工作,把多一點的時間分給攝影,無論他最後會不會成為一名專業的攝影師,或是攝影始終只在他的人生扮演「重要嗜好」的角色,唯有持續攝影,葛斯才能感覺到真正的快樂,那是他的「真命」。
我在受訪者身上看到一個共同的祕密——永遠都不要停止問自己有沒有跟隨自己的心,要時常自省目前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我看到,如果我們能夠持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的人生就會離紅心越來越近,我們也會因此獲得更深的滿足感。那些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的人,就像航行在汪洋上的水手,不斷調整航向,最後終於抵達目的地。
受訪者中,有位現齡七十幾歲的李察跟我說,他在五十幾歲時曾有過瀕死的體驗,他說有次在醫院接受檢查時心搏停止,心臟停止跳動了一段時間。他清楚記得自己脫離身體,從上往下看醫生和護士奮力搶救他,他聽到心跳機發出「嗶——」的聲音,也聽到醫生對他說:「李察醒醒,不要離開我們,留下來跟我們在一起!」
「我們常聽人家說,人死之前,自己的生平會像影片一樣快轉經過眼前。我發現,其實不是整個生平,而是活著的時候看到的某些影像。我覺得那一刻我看到的影像是對的,我看到自己忠於自我,從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害怕死亡。那些影像讓我覺得很舒服,我發現,如果你喜歡自己看到的影像,你就不會害怕死亡。」
我相信這是我們共同的希望:在死之前知道自己忠於自我,一直當自己想當的那個人。聽完李察的話之後,我開始回想自己的人生,我閉上雙眼想像自己死之前會看到什麼影像。我會對什麼感到後悔?有哪些影像是我希望看到但還沒看到的?
想要忠於自我,我們就必須認真傾聽自己的心。我們得定時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受訪者的共通點——這些公認有智慧的人的共通點——就是:他們經常性地回顧自己的人生。但我們的生活是這麼的忙,忙到沒有時間傾聽自己的靈魂在說什麼,我太太萊斯莉和我之前的生活就是這樣的,被一大堆事情如:經營公司、養小孩、看電視、旅行、賺錢、血拼、寫書等填得滿滿的,我們的行程總是馬不停蹄。不過,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忙,但中風的意外讓我們大家放慢腳步,把腳步放慢以後,我們便開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開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依賴彼此,試著放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有時候,只有當我們被強迫安靜下來,才能把事情看得更透澈。
作者介紹|約翰.伊佐(John Izzo)
1978年哈佛斯大學(Hofstra University)社會學學士,隨後同時在馬蓋文神學院(McCormick Divinity School)與芝加哥大學分別獲得神學及組織心理學雙碩士學位,再於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獲得組織溝通博士學位。
他曾為逾百萬人演說,為五百多家公司提供諮詢,撰寫九本暢銷書,並服務許多公司。客戶包括 IBM、澳洲航空、妙佑診所、威訊通訊、加拿大皇家銀行、研科電信、西捷航空、哈門那健康保險、微軟和麥當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