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
如果父母能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會讓孩子在生活中發展出充滿活力、同理心的特質,這些特質對孩子和他人形成親密關係來說非常重要。撫育關係牽涉到分享和感染正面的情緒,以及撫慰和減少負面情緒。
不妨設想一下:
妳的孩子在後院裡收集了一瓶子色彩鮮豔的甲蟲,興奮地拿進屋子裡,說:「媽媽,妳看我抓到了什麼,牠們漂亮嗎?」而妳想到的卻是:這些小蟲可能會在屋裡到處爬。
「把這些討厭的傢伙馬上拿開。」妳嚴厲地說。
孩子抗議地說:「但是媽媽都沒看一眼,牠們的翅膀閃著綠色光澤耶。」
妳快速地瞥了瓶子一眼,拉著孩子的手走到門口,提醒他:「昆蟲生活在野外,牠們要待在外面。」
在上述情形裡,孩子錯失了一次情感交流經驗。他的喜悅和樂趣沒有「分享」的管道,他也可能會對這次經驗的意義和作用感到困惑。他對自己的發現感覺「良好」也很興奮,走進屋裡想與母親分享。
然而,母親的反應卻像是在說,孩子是「不好」的。
父母應該分享孩子的喜悅和發現。這並不是要我們和昆蟲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而是在表現出我們的反應之前,要先和孩子內在的情緒感受趨向一致或者產生共鳴。貼近孩子的情緒,意味著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包容和接受的態度看著孩子拿給我們看的東西。其實,你可以驚訝又熱情地說:
「讓我看看,哇!是色彩鮮豔的小甲蟲,是嗎?謝謝你拿給我看。你在哪兒抓到的?我認為牠們生活在野外會更好喔!」
這樣做不僅可以拉近媽媽和孩子的距離,也會讓孩子覺得媽媽重視他的想法和情感,而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情緒產生共鳴,孩子的自我感受就會「良好」。

情緒常被認為是一系列的感覺,我們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夠用一些詞語來標記它們,比如悲傷、生氣、恐懼、高興、驚訝、厭惡或羞愧。這些情緒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族群中,然而這些易於分類的情緒,只是「情緒」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中一個面向。
然而,比上述類別情緒更為基本的是「初始情緒」(primary emotion),才是大腦發動評價「好壞」的第一個訊號!
首先,大腦對內在或外在訊號產生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使注意力集中。此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基本上是要告訴我們「注意!這很重要!」;接著,大腦會去評估這個初始的警示性反應是「好」還是「壞」。
孩子在回答我們他們的感受時,常常回應「好」或「壞」,或者「還OK」,父母多半不能接受這種一語帶過的回應,但事實上,這種回應是孩子處理初始情緒的直接表現。
我們可以從非語言表達裡直接觀察到初始情緒,如臉部表情、眼神溝通、聲調、肢體動作、態度、回應時機和語氣強度。初始情緒有連結,互動才能產生共鳴、溝通才會融洽!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把「情緒化」想成只在表達類別情緒,卻忽略了連結到更重要的初始情緒。
如果雙方的心理狀態一致,彼此的情緒就會產生共鳴,讓每個人都「感同身受」。這種一致和連結上的共鳴,讓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更和諧、融洽。
情緒種類
作者│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多年來深入研究大腦神經科學、心理治療與兒童發展等領域。目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認知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席格博士本人親自主持的「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長。近年來於世界各地參與研討座談並主持工作坊,也受邀至Google、Blue Man等國際企業演講,分享第七感的研究心得,深受專業人士與一般社會大眾歡迎。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UCLA幼教與心理學碩士,長達40年的幼教經驗,是幼兒發展專家及親職專家,也是加州聖塔莫尼卡一家幼稚園的負責人,經常舉辦親職講座。 (相關報導: 一句「隨你便、我不知道」為何會令人不爽?不是你脾氣差,是你真的被攻擊了! | 更多文章 )
本文經授權轉自野人《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