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會讓人有壓力、焦慮?心理師:過節不一定快樂,你能做好7件事照顧自己

逢年過節的家族聚會應該是充滿愛與溫暖的日子,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卻是一年當中最難熬的時光。(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我想要買禮物給他,但是,今年我連買禮物給他的機會都沒有了。」去年十二月初的一次諮商會談中,我的個案哭著對我說;這是她和她的前男友分手後的第一個聖誕節。

在美國,從感恩節(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結束後,就會開始充滿著聖誕節的氣息,像是廣播廣播放著聖誕節歌曲、走到各地都掛滿著聖誕裝飾品,每首聖誕歌曲和裝飾都在提醒你——聖誕節要到了,這應該是個家族團圓聚會、替心愛的家人或伴侶準備禮物、應該是個充滿溫暖與愛的日子。但是對很多美國人來說,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號,是一年當中最難熬的一天。

事實上,不管是美國感恩節、聖誕節、元旦新年、還是台灣的中秋節、農曆新年……等等,對很多人來說,都充滿著悲傷與創傷記憶,焦慮、壓力、痛苦與憂愁。過節的氣氛,特別容易勾起過往的回憶與人事物,尤其是那些失去的東西。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分手後的第一個節慶格外感傷。(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節日,喚起失落與哀傷

在心理諮商裡談的「失落與哀悼」(grief and loss)不單單指過世的親人或朋友,它可以是失去的任何一種狀態—親人、伴侶、朋友、寵物去世、一段戀情的結束、失去一段婚姻、失去健康(像是被診斷出有癌症或是因為意外失去身體的一部分)、失去原本該有的孩子像是流產……等等。

以前,談到哀悼(grieving)就會提到Kubler-Ross(1969)提出的面對失落與哀悼的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依序為「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以及最後一個階段「接受」(acceptance)。好像面對失落和哀悼時,你必須要照個這個流程走,走到了最後階段「接受」後,就一切應該沒事了。

但人在面對失落與哀悼時並不是如此,並不是像Kubler-Ross提出的五個階段一樣,照著走、走完就沒事了。每一個人面對失落與哀悼的方式都不一樣、會產生的感覺和情緒也不一樣—沒有哪一種方式才是正確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哀悼的旅程。

面對失落與哀悼,雖然時間久了,或許人會慢慢好起來,但這不代表失落與哀悼有一個「期限」;就算你愛的人已經去逝很久了、或是前段戀情已經結束很久了、或是你以為自己已經調適好了,一到過節,就很容易喚起這種失落與哀傷。你可能聽到一首耶誕歌曲、收到一張賀年卡、或是回到熟悉的家鄉後看到熟悉的景物,這些都有可能會讓你想起以前曾經擁有但已經不在的人或物。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你以為自己已經調適好了,但一到過節,卻又喚起當時的失落與哀傷。(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你準備好過節了嗎?

我的一位個案剛經歷分手,她告訴我,她一整個禮拜的感恩節假期都過得很痛苦,因為回到家鄉後,她想起了她和她高中時期前男友在一起的那一段時光,讓她很悲傷。除此之外,她和她前男友不只家住在附近,兩家人以前還常常一起過感恩節和聖誕節。

「我回家的那一個禮拜每天都不敢出門,因為我怕在外面會碰到他!」她說。還有另外一位大學四年級的個案在感恩節前夕也很焦慮地告訴我說,她很害怕感恩節回家後的家族聚會,因為每個親戚都會問快要畢業的她,「妳怎麼還沒找到工作?」 (相關報導: 愈來愈多年輕人上網抱怨不愛過年?知識型節目創辦人:因為華人長輩很愛傷口上灑鹽 更多文章

過節時的家族聚會,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壓力、焦慮、與沮喪的製造機。親戚們不斷詢問「什麼時候畢業啊?」「找到工作了沒?」「交男(女)朋友了沒?」「薪水多少?」「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等等,實在會讓人招架不住。而如果你又剛好經歷失落像是離婚或分手、你的父母離婚、有親人或朋友去逝、今年流產等等,親戚不斷轟炸的問題就是不斷挖起你心理的創傷。或者,你是同性戀但還沒有向父母及親戚出櫃,或是出櫃了但不被親友接受,家族的冷言冷語、尖酸評論,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