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不要再難過、不要哭」安慰人…她:就算身為心理師,我也沒辦法讓自己不痛!

真正的勇敢不是要從悲傷中趕快好起來,而是當自己的心被撕成碎片後,還願意花時間陪伴自己。(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身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我諮商過許多經歷失落與哀傷的個案。我都記得在諮商室中,這些個案說過的話,以及他們傾倒出的淚水與悲傷。我知道經歷失落後需要哀悼,我也相信我的專業,我能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承接住我每一位個案的哀傷。

而前陣子,我自己也經歷了重大失去。

那一天,毫無預警的大地震,讓我的世界瞬間崩塌,我的心被撕裂成一片片,身體也彷彿被撕開。本來平穩的道路突然裂開成大洞,讓我瞬間掉入黑暗的深淵中。漆黑中,夾雜著震驚、錯愕、困惑、恐懼、被背叛、憤怒、傷心等各種情緒。

我的世界破碎了。

在黑洞底端,僅存的力氣讓我的腦袋不斷運轉著:我是諮商師,我應該要知道怎麼做吧?我開始想著諮商過的個案們,想著這樣的狀況我該怎麼辦。但是不管頭腦怎麼想,我的心和身體依舊繼續被撕裂。

就算身為諮商師,我沒有方法讓自己不痛,我知道,如同我諮商的個案一樣,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去哀悼,去感受悲傷。

(示意圖非本人/frankis_shen@pixabay)
面對生命中的失去,能做的事就是去哀悼,去感受悲傷。(示意圖非本人/frankis_shen@pixabay

失落與哀傷是每個人生命中無法避免的一部分,失落是失去的任何人事物,可能是父母過世、伴侶過世、孩子過世、逝去的感情像是分手或離婚、流產、發生意外或疾病而失去身體健康、或陪伴多年的寵物死亡等等。哀悼是我們面對失去時的反應,每一個人哀悼的過程和反應都不同,哀傷是愛的延伸,因為愛過─不管是對自己的愛、對他人的愛、或對生命的愛。

因為有愛,所以才會悲慟,才會痛。

現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曾經歷過失落與哀傷,或是正在哀悼中。每個人的哀傷無法比較,因為哀傷是愛的一部份,每一種關係中愛的程度不同,所以面對失去時的悲慟程度當然也不一樣。語言很難精確描繪心碎與悲痛的感受,所以,不論我再怎麼修飾我的文字,我的文字都無法真實描述你的感覺,因為你的哀傷與我的哀傷不一樣,但是,我們的哀悼過程都可以很痛。

當我們去愛,就會經歷失去。愛與失去,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常常談論如何去愛,卻不太談論哀悼與悲傷。整個社會認為哀傷是一種病,要趕快被「治好」,所以,我們告訴哀悼中的人趕快好起來,不要再難過了。

但是,哀傷需要的是一個空間,一個讓痛苦被看見、被接納的空間。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哀傷不是病,需要一個讓被看見、被接納的空間。(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哀傷不是「問題」,不需要趕快被「修好」

我在諮商哀悼中的個案時,常常聽到個案提到,除了哀傷本身的痛苦外,他們還因為哀悼,受到周遭親友的批評、羞愧、或是糾正。周圍的人告訴他們:「趕快好起來,妳可以克服這一切」、「不要再難過了」、「不要再哭了,多往好處想」、「你會再找到下一個伴侶」、「沒關係,孩子可以再生就好」、「至少你跟他有過美好的回憶」。

對於許多哀悼中的人,因為把痛苦說出來會遭受各種評價與指責,所以他們選擇不講了。不說,就不用去向人解釋為什麼哀傷這麼痛,不用解釋為什麼他們還在痛。

假裝一切都很好,比較容易。

這個社會對失落與哀傷抱持著錯誤觀念,我們認為只要是不舒服的事情就是「問題」,而因為哀悼帶來許多痛苦,它就是個問題,需要趕快被解決,被修好。大家認為哀傷是一種病,所以你要趕快好起來,復原成以前正常的樣子。 (相關報導: 想哭的時候,你就哭吧!別將哀傷視為「負能量」而抗拒它… 更多文章

所以,一位妻子在配偶意外死亡一年後,身邊的親友不可置信的問她:「都已經過了一年了欸,妳怎麼還在難過?」一位先生在太太去世幾年後家裡還擺著太太的照片,朋友說:「都已經過這麼久了,你還在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