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飛虎隊成軍80週年,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中國服務過的美國飛行員,無論是俠義還是廣義的「飛虎隊」,都是當今美國社會公認的「最偉大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根據美國作家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的說法,二戰世代的美國人之所以偉大,不只在於他們擊敗了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兩大邪惡軸心,還在於他們參與並打造了戰後的美國社會。
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都在二戰結束後進入政壇,並且有八人成為美國總統。八位總統當中,又以光復歐洲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上過第一線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與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最為美國人民所懷念。不過還有許多沒當上美國總統的一些二戰老兵,在戰後的美國政壇也有出色表現。
支援國民政府抗日反共
其中最值得介紹的,就是打開美國與中國大陸「國會外交」大門的已故阿拉斯加聯邦參議員史蒂文斯(Ted Stevens)。史蒂文斯1923年生於印第安那州的印地安納波里斯,他童年時代曾當過一段時間的賣報童,以照顧受經濟大恐慌影響而失業的父親。珍珠港事變爆發後,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工程系就讀的他投效軍旅,希望能到戰場上為國效力。
本來希望成為海軍戰鬥機飛行員,到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海軍零式戰鬥機一決雌雄的他,因為視力問題而慘遭淘汰。史蒂文斯只能多等一年,再重新申請加入美國陸軍航空軍。這一次他獲得錄取,並順利的在1944年於亞利桑那州完成飛行訓練,並滿心期待自己能成為P-38閃電式戰鬥機的飛行員,卻想不到自己最後被派到中國擔任C-47運輸機的飛行員。
原來進入1944年以後,中國戰場局勢告急,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接受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的建議,強化對中華民國的空中輸血。源來自1942年緬甸淪陷以來,滇緬公路被切斷,同盟國只能經由從印度阿薩姆邦到中國雲南省的駝峰航線來為國民政府實施戰略運補。史蒂文斯被派到中國飛運輸機的原因,就是為了因應駝峰航線上飛行員短缺的問題。
1944年9月才來到中國的史蒂文森,不可能參加已經在1942年7月4日解編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所以他並非狹義的「飛虎隊」員。不過因為他是被分配到陳納德將軍指揮的第14航空軍第322運兵中隊服務,所以仍是廣義的「飛虎隊」。史蒂文斯在中國駕駛過兩款運輸機,分別為C-47空中列車式(Skytrain)與C-46突擊兵式(Commando)。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出生韓國的飛虎英雄希爾(David Lee “Tex” Hill)
|
更多文章
)
除了執行飛越駝峰的艱難任務外,史蒂文森還多次飛往第一線為國軍將士提供空中補給,其中最遠的一次航程是到內蒙古支援傅作義部隊。等到抗戰勝利後,他也在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指揮下,協助將國軍搶占華北,將中央軍第92軍的士兵運往被中共包圍的北平接收日本投降。所以他不只獲頒美國的卓越飛行勳章,還得到國民政府雲麾勳章的表揚。
阿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
中國戰場上的抗日反共經驗,讓史蒂文斯成為共和黨堅定的支持者,並從1952年起效力艾森豪的競選團隊。艾森豪當選總統後,他前往北方的阿拉斯加州發展,從基層的小律師開始,然後當上阿拉斯加州的聯邦檢察官。史蒂文斯又在1956年前往華府的內政部工作,成功推動了阿拉斯加州建州,並於1964年起擔任阿拉斯加州第8選區的州眾議員。
身為阿拉斯加州建州之父的他,理所當然不會以州眾議員為滿足,於是又在任期屆滿後,高票當選阿拉斯加州的聯邦參議員。從1968年12月24日進入華府國會山莊服務開始,直到2009年1月3日因涉嫌收禮而被迫請辭為止,史蒂文斯擔任阿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長達41年,在共和黨裡的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同陳納德絕大多數的老部下一樣,史蒂文斯早年也是積極聲援中華民國的右翼反共人士,畢竟當年的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敵對,還在朝鮮半島上打了一仗。尤其進入60年代以後,毛澤東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反帝」為號召,試圖聯合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突破美國與蘇聯的包圍圈,導致二戰時與美國合作過的中國人,在中共統治下遭到殘酷的迫害。
不只是與美軍合作過的國軍及平民百姓,就連戰時在淪陷區拯救過美國飛行員的中共游擊隊,都難以避免被扣上「美蔣特務」的帽子。包括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部長的解放軍少將曾生,都因為二戰期間與美國的合作而在文革時被捕下獄。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與中共毫無交流的空間,史蒂文斯也只能跟撤退到臺灣的中國老戰友們打交道。
直到1972年2月,同屬共和黨的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總統完成造訪中國大陸的歷史之旅,打開華府與北京的交流大門後,才改變了史帝文斯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包括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高華德(Barry M. Goldwater)在內等共和黨政治人物,都不反對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因為美國需要中共的合作來對付蘇聯。
除此之外,透過增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間往來,美國也可以抵消1949年以來毛澤東推動「反美」教育的結果,將大陸重新打造成一個親美的社會。此舉不只有利於美國的經貿發展,還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和平演變」(Peaceful Evolution)。高華德與史蒂文斯都支持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但極力反對美國為結交大陸這個新朋友,放棄在臺灣的老朋友。
1981年的北京之旅,讓本來反共的史蒂文斯一改形象,成為了「熊貓擁抱派」(Panda Hugger)。
與陳香梅一起拜會鄧小平
然而本身也是二戰世代的民主黨籍卡特(Jimmy Carter)總統,還是利用1978年12月15日國會休會的時間,宣告了美國將與中華民國斷交,並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訊息,令高華德與史蒂文森等友臺參議員措手不及。他們大力反對卡特出賣老朋友的行為,還投入主張與臺灣恢復邦交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雷根(Ronald Reagan)競選團隊。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出生韓國的飛虎英雄希爾(David Lee “Tex” Hill)
|
更多文章
)
然而雷根當選總統後,美國仍然需要仰賴中共的幫助對抗蘇聯,所以共和黨政府不僅沒有與臺灣恢復邦交,反而還要持續深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雖然此刻由鄧小平領導的中共,比起毛澤東時代的中共更願意推動與美國和解,但雷根在競選總統期間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的主張,還是讓北京方面對共和黨當局充滿疑慮。
雷根總統需要向鄧小平解釋自己的對華政策,決定派遣陳納德將軍遺孀陳香梅為特使,於他就職前的1981年1月2日對北京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本來要陪同陳香梅一起訪問北京的,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貝克(Howard Baker),不過貝克的夫人剛好染病,於是就改由身為多數黨副領袖的史蒂文森來陪同陳香梅出訪。
史蒂文斯在1978年12月4日的一次空難中大難不死,卻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任夫人,而他於1981年1月造訪北京時,又剛剛迎娶第二任夫人凱瑟琳(Catherine Stevens)不久,因此這趟前往大陸的訪問又成為了他一場獨特的蜜月之旅。不過陳香梅的知名度畢竟高過凱瑟琳,所以後來媒體報導這件事時都寫成了史蒂文斯與陳香梅的「蜜月」之旅,反而忘掉了也隨行的凱瑟琳。
所以晚年凱瑟琳回憶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或多或少有些不快。其實不只史蒂文斯事國會裡有名的友臺派,就連陳香梅也長年追隨亡夫陳納德在美國扮演反共急先鋒的角色,因此兩人對北京的訪問確實在臺灣引起巨大爭議。尤其陳香梅在與鄧小平會晤時,表達了自己50年代對世界的看法,和70、80年代不同,且不排除美國將對中共出售武器的立場。
史蒂文斯在訪問完北京後,立即與陳香梅造訪臺北,並與經國先生澄清共和黨的友臺政策沒有改變,不過他與臺灣的友誼似乎也到此畫下句點。(國史館)
訪問北京後等距訪問台北,但也為友誼畫下句點
自韓戰爆發以來,美國基於圍堵中共的需要,大力支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陳納德與他的飛虎小將們,也始終在美國的軍界、國會乃至於社會上扮演自由中國捍衛者的角色。然而隨著陳納德將軍的去世,還有美國聯合中共對抗蘇聯的策略在70年代成形,原本統一支持中華民國的飛虎老兵們亦出現了立場上的分歧。
有些人如希爾(David L. Hill)一般,堅決力挺中華民國,多數人則對同時與兩岸交流持開放態度,但也有人如史蒂文斯這樣,一條心推動美國與中共往來的飛虎老兵。尤其他在小布希時代當到參議院臨時議長,應該算是最權傾一時的飛虎老兵,卻致力於推動和中國大陸的「國會外交」,對仰賴美國支持的臺灣而言更是最沉重的一擊。
不過史蒂文斯身為美國的退伍軍人與美國的參議員,他奮鬥的目標還是為了維繫美國利益,尤其是奠基在「三個公報,一個法案」上的臺海利益。他看似對臺灣不友善的行為,終究是為了阻止陳水扁政府改變兩岸現狀,引起大陸武力犯臺。身為飛虎老兵的他,從來沒有因為結交了中共這個「新朋友」,就忘掉「老朋友」。
陳香梅與史蒂文斯不只得到了時任中共國家副主席鄧小平的接見,還拜會了中共外交部長黃華以及陳香梅的舅舅,人民大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算是徹底疏通了北京當局與共和黨政府的關係。雖然陳香梅走上反共的道路,完全是受到陳納德將軍個人理念,乃至於50年代美國政治環境的影響,然而長年聲援臺灣的她「轉向」親共,看在總統蔣經國眼中仍被視之為一種「背叛」。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出生韓國的飛虎英雄希爾(David Lee “Tex” Hill)
|
更多文章
)
2001年1月20日,小布希總統就職當天,史蒂文斯率領他322中隊的飛虎老兵到白宮拜會總統,可見他在共和黨內有多麼資深。(來源:白宮)
無論如何,陳納德家族都與蔣中正、宋美齡夫婦的關係匪淺,一腳把臺灣踢開的行為怎麼樣都說不過去。所以陳香梅在完成北京之旅後,又與史蒂文斯夫婦一起飛往臺北拜會蔣經國總統,「承諾」雷根總統對臺灣的支持不會改變。陳香梅還偕同史蒂文斯造訪臺北新公園,即今日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向當時還在公園內的陳納德將軍銅像致敬。
隨後陳香梅仍不間斷的造訪北京與臺北,並且被媒體視為兩岸傳話人的角色,但是她在經國先生還有美臺兩地飛虎老兵心目中的「人設」也徹底崩塌。史蒂文斯則順應潮流,轉而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的交往對象,事後也不再有造訪臺灣的紀錄,從「友臺」參議員成為了「友中」參議員。比起致死對中華民國始終如一的高華德,他在臺灣的地位確實是失分了不少。
既然在臺灣不再受到歡迎,史蒂文斯將重心全面投入到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上。2003年到2007年,稱得上是史蒂文斯人生的最高峰,他因為共和黨贏得2002年期中選舉而出任參議院臨時議長的職務。根據美國憲法,參議院臨時議長的地位僅次於副總統和眾議院議長,這讓史蒂文斯能夠放開手腳推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發展。
他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盛華仁訪問夏威夷,簽署了美國參議院與全國人民大會代表互派代表交流的諒解備忘錄。鑒於美國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國會就成為了臺灣推動對美外交的主要渠道,史蒂文斯強化美國與中國大陸「國會外交」的行為,對臺灣的朝野兩黨而言都是極度的「不友善之舉」。
紐澳良國家二戰博物館的中印緬戰場專區。(國家二戰博物館網站)
被迫請辭的反臺獨大將
在建立了美國與大陸的「國會交流」機制後,史蒂文斯多次率領美國參議員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而且還不只一次受到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及全國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等大陸領袖接見。史蒂文森每一次訪問大陸,都代表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做出美國將嚴守「一個中國」,反對臺灣法理獨立的承諾。
甚至他還在與吳邦國的幾次對話中,強調自己會以國會多數黨領袖的權威身份,阻止美國參議員提出友臺法案。史蒂文斯如此大力反臺獨,其實與2001年「九一一事件」後,美國需要與中共聯手對抗恐怖主義的國際大環境有關。其次則是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不是發起以變更中華民國主權範圍為目的的正名制憲公投,就是大搞所謂迷航外交,嚴重動搖了兩岸現狀的平衡。
於是長期支持臺灣的美國共和黨政府,也不得以較為強硬的姿態回應陳水扁政府一系列的挑釁行為。由於白宮與國務院的目的,只是希望陳水扁政府冷靜,而不是真的樂見北京統一臺灣,只好讓國會領袖出面扮演行政機關不適合扮演的「黑臉」角色,再也沒有人比1981年起就與中共維持友好關係的老共和黨人史蒂文斯更適合這樣的「人設」了。
因為美國對臺灣的軍售,都是由國會議員們所推動,所以史蒂文斯的存在無形之間成為了陳水扁政府軍事採購的重大阻礙。尤其是2004年到2008年陳水扁的第二任期之內,臺灣與美國的軍事交流大幅度的倒退。美國不只公開反對臺灣研發能攻擊大陸的雲峰飛彈,還切斷對中華民國空軍的燃料補給,這一切還是由「飛虎隊」出身的史蒂文斯在幕後主導,讓人感到格外諷刺。
(相關報導:
許劍虹觀點:出生韓國的飛虎英雄希爾(David Lee “Tex” Hill)
|
更多文章
)
有趣的是,伴隨著國民黨在2008年上臺,兩岸關係重歸穩定,共和黨政府也不再需要對臺灣扮演「黑臉」的史蒂文斯了。2008年7月29日,也就是陳水扁下臺的兩個月後,史蒂文斯因為涉嫌收禮遭到美國聯邦法院起訴。最後史蒂文斯在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友臺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建議下,辭去了聯邦參議員的職務,結束了他在美國國會41年來叱吒風雲的時代。
史蒂文斯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墓碑上,仍有飛虎隊的標誌,代表他仍以在中華民國的服務為榮。(Office of Lisa Murkowski)
堅持抗日戰爭為蔣公所領導
史蒂文斯擔任聯邦參議員41年來,先後為雷根、老布希以及小布希三任共和黨總統選中,出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他成為了共和黨內「親中派」的代表性人物,被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稱呼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享有極大權力。就連因為天安門事件爆發而中斷的美「中」軍事交流,也是由他與陳香梅共同推動起來的。
為了滿足美國政府對大陸交流,乃至於維持臺海穩定的需要,他還多次對臺灣朝野兩黨扮演「黑臉」,阻礙美臺雙方的軍事交流,相信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政治領袖,對他都不會有太多的好感。身為共和黨籍最資深參議員的史蒂文斯,最終似乎也因為「不再被需要」的關係,被要求提早辭去自己參議員的職務,即便後來法院又宣判了他無罪。
政治上的是是非非,很難用短短一篇文章的篇幅來給予評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史蒂文斯之所以如此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的交往,除了現實利益的盤算之外,還是有一個讓人聽起來肅然起敬的原因,那就是爭取替自己的老長官陳納德平反。就如同前面所言,陳納德將軍因為支持中華民國的原因,長期遭受大陸政府與人民的敵視。
藉由改善與中共當局的關係,不只是陳納德與「飛虎隊」的地位在大陸得到了肯定,五角大廈還能獲得大陸方面的批准,前往對岸的偏遠地區尋找二戰失蹤美國飛行員的遺骸。從這個角度來看,史蒂文斯還是功不可沒的。站在臺灣的立場,或許史蒂文斯不怎麼友善,但是他身為親身經歷過二戰的老兵,仍堅持領導中國對日抗戰的領袖是蔣中正。
2000年於紐奧良開幕,以諾曼第登陸為主題的國家D日博物館(National D-Day Museum)博物館,就是在史蒂文斯的建議下,納入了中印緬戰區文物之後,擴編為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的。在這座博物館裡,不僅有史蒂文斯參議員捐贈的中印緬戰區文物,還展示了巨幅的蔣中正照片,向訪客介紹誰是領導中國與美國共同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領袖。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國會助理。本文原刊《奔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