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印戰區出現一支驍勇善戰的空軍隊伍,飛機上畫著鯊魚頭的醒目圖案,成為世界空軍史耀眼的一頁,它就是由中美空軍共同組成的聯軍,俗稱「飛虎隊」。
飛行器的發明使得戰爭從二維發展為三維,雖然早在一戰時便已有空軍的蹤影,但受限於當時技術層面及戰略思維的因素,使得空軍在一戰的影響力仍然有限。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空軍在二戰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它能夠摧毁敵人巨艦,也可以壓制敵方陸軍,為己方的攻勢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在中日抗戰爆發前,中國空軍仍處於草創階段,突然進入大規模的戰鬥,並與軍備精良的日軍交戰,雖然空軍健兒英勇奮戰,但仍不敵日機強大的火力,也使得我方軍民慘受敵人的轟炸。
儘管如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鼎力相助,中國空軍浴火重生,形成一股強大的戰鬥力,得以與日機抗衡,並逐漸反敗為勝,將日機徹底摧毁,取得絕對的制空權。抗戰初期,先是蘇聯援華空軍志願隊與日機拼死作戰,捍衛了中國人的天空。在蘇聯空軍撤回國後,即便蘇聯空軍撤回國,中國飛行員仍置身死於度外,不畏生死地與軍備精良的日機交戰。此時,受聘於中華民國政府的陳納德受蔣中正之託前往美國尋求援助,在美國四處奔走,宣傳中國人的抗戰之事,在中美兩國有心人士的努力下,最終獲得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的贊同,中美兩國達成了秘密協議,先是提供了中華民國新式的P-40戰鬥機,隨後又准許美軍以退役、備役的身分到中國參與對日作戰。民國30年(1941)8月1日美國志願航空隊正式在昆明成立,並於同年12月首戰告捷後被稱為「飛虎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志願航空隊經數次的整編,最終改隸為美國第14航空隊。美國參戰後,中華民國空軍將飛行原派往印度、美國受訓,這批赴遠洋受訓的飛行員在回國後成為了空軍的中堅戰力,隨後在陳納德的提議下,中美兩國共同組成了「中美混合團」,總體軍力超越了日軍,徹底扭轉了戰局。
中美兩國空軍合作歷史,是二戰中輝煌的一頁,背後包含了許許多多感人的事蹟。如美國志願隊來華的經歷,中美空軍並肩作戰的功勳,以及大西南當地百姓用雙手興建機場,與美國空軍人員共同度過艱辛的抗戰歲月等等,這些都成為今天回望抗戰時,令人深深感念的大時代故事。
以上照片均由徐宗懋圖文館在美國華府美國國家檔案館登記取得之美國政府檔案照片,數位上色工作由本館徐丹寒先生完成。
1.中美兩國空軍深厚的友誼
民國32年3月,在完成一次對日空戰任務後,兩名中國飛行員和兩名美國飛行員在他們的基地交談。經過聯手對日作戰,雙方建立深厚的友誼。
2.準備升空迎敵
民國31年,在昆明機場,美國航空志願隊的美國飛行員們在聽到敵機來襲的警報後跑向自己的飛機,準備升空迎敵。這些飛機是「飛虎隊」較早裝備的寇帝斯81A-2「戰斧」戰鬥機,機翼上噴塗著中國空軍的「青天白日」標誌,沒有任何和美軍有關的標誌,民國32年後美國援華的飛機才改塗美國空軍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標誌。
(相關報導:
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6):民俗篇(下)
|
更多文章
)
3.宋美齡女士對中國空軍的貢獻
民國31年,蔣中正、宋美齡夫婦訪問昆明時,與駐紮在那裡的航空志願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交談。據美國作家尤恩森說「這位原只受過音樂、文學和社會美德教育的宋美齡,便把許多時間花在有關航空理論、飛機設計和比較各種飛機零件優劣的技術刊物上。她和外商洽談,訂購了價值2千萬美元的產品。她從採購商搖身一變為中國空軍總司令,對婦女而言,這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宋美齡女士也被稱為「中國空軍之母」。
4.駐華特遣隊隊徽
民國32年3月30日,駐華特遣隊的隊徽,右起為陳納德將軍及後來擔任中美混合團第三大隊長的斯崔克蘭上校、哈樂威中校、鮑莫爾少校與文生上校。
5.陳納德將軍揮棒
民國32年6月29日,陳納德將軍戴著軟帽,一身短打扮和第14航空隊的成員們在基地打棒球。陳納德1893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康麥斯,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已經50歲了,但他仍然十分強壯且精力充沛,可以連打9場球,這讓他的對手和現場記者都非常敬佩。
6.陳納德將軍在背上簽名
民國34年9月15日,一名士兵正彎下腰,將自己的後背給陳納德將軍在安.謝爾丹的遠航會員聚樂部會員證上簽字,後面從左至右分別是本.布魯、瑪麗.蘭達、陳納德和安.謝爾丹,她們都是謝爾丹演出團的成員。安.謝爾丹是好萊塢當紅演員,也是著名的海報女郎,曾組織好萊塢演員期望中緬印戰區勞軍。
7.模擬機的操作
民國33年5月1日,兩名中國飛行員正在模擬器上進行飛行訓練,前邊的飛行員若廷奇(譯音)中尉,後邊的飛行員是易瑩貞中尉,左邊坐著的是負責考核的中美教官,分別為雷光照中尉和戴維斯軍士。
8.轟炸機雄姿
民國33年9月15日,在中國的某處機場,一架B-29轟炸機在經過修復後重新起飛,之前這架飛機損失了兩個引擎、一個起落架,彈倉也被打了好多彈洞。成功的修復全靠照片中這些來自美國的機械師,他們從左到右分別是法蘭西斯.達利軍士、佛蘭克林.布萊恩軍士、勞倫斯.沃那軍士、蘭帕德.沃那軍士(他們是一對雙胞胎)、喬治.克雷恩軍士和尤金.菲力軍士。美國在援助飛機的同時,還有大批地勤和機械師一同來到中國。
(相關報導:
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6):民俗篇(下)
|
更多文章
)
9.中國空軍武力的躍升
民國34年4月6日,在廈門以南30英里的海面上,一艘被美國空軍第5軍第345轟炸機中隊的B-25轟炸機擊中的日本護衛艦發生猛烈爆炸,船身周圍的海面上還有幾處爆炸,可見投彈之密集。
10.轟炸廈門外海的日艦
民國34年4月6日,美國空軍第5軍第345轟炸機中隊的B-25轟炸機正在廈門附近的海域向日軍護衛艦投下炸彈。第345轟炸機中隊在二戰期間服役於南太平洋戰場,曾參與攻打瓜島,民國33年11月基地遷往菲律賓後,主要負責轟炸日軍在呂宋、臺灣的機場與通訊設施。民國34年7月基地遷往日本伊江島,同年12月返回美國。民國48年番號撤銷。
11.美國陸軍婦女隊
民國33年11月20日,三名中國男孩向剛抵達中國的兩名美國陸軍婦女隊的成員豎起大拇指,意「頂好」,其中的一位女士也禮貌地豎起大拇指。美國陸軍婦女隊成立於民國31年,在部隊中主要從事行政助理、通訊及文書等工作,二戰期間大約有15萬名美國女性在此部隊中服役。最早來到中國戰區的陸軍婦女隊民國33年服務於美軍在重慶的總部,截至民國34年1月共有280餘名女兵在中緬印戰區服役。
12.中國孤兒「小老虎喬」
「小老虎喬」是第14航空隊在昆明收養的一名孤兒,每個人都喜歡的他的調皮他的可愛。照片中的他戴著船形帽,穿著有臂章的小號軍裝,系著領帶穿著肥大的背帶褲,模仿旁邊的一級軍事羅伯特.杜爾森站崗,而且他的腰間也有模有樣地別著一把玩具左輪手槍。
13.美軍飛行員永眠中國
民國33年,在剛犧牲的幾位第14飛行隊成員的葬禮上,八名士兵在鳴槍致敬,當地軍民也參加了葬禮,其中一位犧牲的美軍還是猶太裔。這塊墓地設計成地上的墓穴,為了方便戰後將遺骨取出運回國內。
作者介紹|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將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相關報導:
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6):民俗篇(下)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