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發展晶片,出口管制真的有用嗎?

(攝影/郭家宏)

美國及其盟友近日加大力度、限制中國獲得先進的半導體晶片製造設備。專家表示,這些措施可能影響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此舉也會對美國公司造成附帶損害。

日本5月23日宣布,限制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令將於7月生效。這是繼美國和荷蘭對中國採取類似的限制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再次面臨來自美國及其盟友的壓力。

去年10月,美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針對先進半導體晶片的出口管制措施。此後,華盛頓便持續遊說荷蘭和日本跟進,以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中國半導體業或難以自立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北京「強烈反對」東京的出口管制,稱這是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的行為,違反自由貿易和國際貿易規則。

部分中國半導體產業高管對日方此舉的潛在影響也表示擔憂。專家表示,這將「扼殺」中國未來發展先進半導體晶片新製程的可能。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亞太半導體產業專家劉佩真告訴DW:「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很可能止步於14奈米製程,未來中國無法從日本、美國或荷蘭獲得先進設備,要超越這個水準會更加困難。」

奈米製程與不同世代的晶片製造技術有關,目前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晶片主要用於智慧型手機,而28奈米以上的半導體晶片製造技術則較成熟,多用於汽車或家用電子產品。

日本這項出口管制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造成的潛在影響,也可能影響到許多相關行業,以及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製造商。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講師卡普利(Alex Capri)表示:「生產大量商業晶片是最難的生產技術,尤其當你要進投入生產更小的奈米製程。」

他說,目前半導體產業鏈由美、日、韓、台和荷蘭主導,儘管中國市場對這幾地的企業都很重要,但他們都較有可能配合華盛頓的方針。他告訴DW:「倘若這5地都涉入『友岸外包』活動,雖然會付出高昂代價,但中長期看來,他們還是能辦得到。」

卡普裡說,要在半導體製造和開發方面完全自力更生,對中國而言將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他表示,上述聯盟若是成立,「將在未來幾年內,阻礙中國實現(半導體)完全自給的目標,因為這真的非常困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南巡廣東時,強調了追求科技自立的重要性,並強調此舉對於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他呼籲中國企業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以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中國反制美國晶片公司

為反制美國主導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網信辦5月21日宣布,美國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未通過網絡安全審查,因此禁止中國關鍵基礎設施運營商購買該公司的產品。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日前就此向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提出異議。 雷蒙多27日強調,美方堅決反對中國針對美光的行為,華盛頓也不會容忍北京對美光的禁令。 (相關報導: 中國南海「盜墓賊」非法打撈英軍二戰沉船 英國政府譴責「對戰爭公墓的褻瀆行為」 更多文章

美光的財務長墨菲(Mark Murphy)22日表示,該公司正在評估此事對其銷量可能造成的影響。他在一次會議上說,此事估計將對該公司的總收入造成個位數百分比的影響——在低端技術方面較輕微,將影響較低的個位數百分比;在高端技術方面,則是高個位數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