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曾說,「台灣現在的經濟實力是夠了,我們也願意到美國去投資,幫助美國再工業化,甚至台灣也有實力成就川普總統」。不過一位聯發科的前工程師對法新社表示,台積電赴美設廠就像在「交保護費」,在美國生產晶片的利潤非常非常低,當川普搬走亞洲的晶片產業,台灣就是被犧牲的一方。
雖然川普暫緩了對等關稅的實施,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國家都獲得90天的談判期限。不過法新社指出,由於華府仍在對半導體進口進行國安調查,此舉讓半導體產業依舊成為川普的關稅目標稅—對於南韓與台灣而言,毀滅性關稅的後果可能極其嚴重。
南韓擁有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台灣則坐擁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這些企業共同生產了支撐全球經濟命脈的尖端晶片,從智慧型手機到飛彈都仰賴他們的產品才能運作。2024年台灣出口至美國的半導體價值達74億美元,南韓出口額更飆升至10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問題是,川普只看到了貿易逆差與工作機會的流失。
一位曾任職於聯發科的工程師向法新社表示,川普就是想要迫使亞洲晶片巨頭將生產轉移至美國本土,但這麼做會讓亞洲的公司利潤流失嚴重,「台積電赴美設廠就像在交保護費」。這位工程師表示,「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犧牲世界其他地方來滿足自身利益也是合乎邏輯的,只是我們剛好是被犧牲的一方」。
韓國產業經濟貿易研究院(KIET)高級研究員金洋彭(音譯)告訴法新社,川普的關稅可能「相當複雜」。他認為美國不會對整個產業課徵全面性關稅,而是針對不同產品來課稅。曾在聯發科任職的工程師則說,這個仰賴複雜製造鏈生產高端產品的產業,任何重大關稅都將是「沉重打擊」。
全球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三星與主要記憶體供應商SK海力士,高度依賴透過中國、台灣和越南間接出口至美國。比方說,三星通常在韓國生產電視面板,然後運往越南組裝電視成品,再出口至美國。專家表示,關稅陰影促使企業囤積庫存,擔憂徵稅將推高消費者價格並損害晶片製造商。
西江大學教授鄭在旭(音譯)表示:「由於使用半導體的產品價格上漲,引發了需求可能下滑的憂慮」,考慮到美國有限的產能,將晶片生產完全轉移到美國本土也不可行,因此任何措施「長期來看都難以持續」、「美國能依賴進口的替代國家並不多,若加徵關稅,價格上漲將不可避免。」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分析師:輝達擔憂失去中國市場是短視的 | 更多文章 )
儘管川普急於提振國內生產,韓國和台灣卻深知該產業的戰略意義,不太可能放棄產能,尤其對台灣來說,半導體是國安問題。金洋彭認為,台灣可能會擴大在美國的製造業務,但說到改變台灣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卻不太可能發生;首爾大學半導體研究所的所長李赫宰(音譯)則說,韓國政府加大對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對國家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