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分重建、整建和維護,相比老屋重建整合動輒數十年,整建中的耐震補強和增設電梯,才能及時改善住戶的生活品質。
在民生社區老屋和屋主討論增設電梯事宜的隔天,建築師陳肇勳接到一通來自美國的電話。電話那頭,是老屋其中一位屋主的女兒,她願意負擔老屋增設電梯的所有費用,因為年過九十的父親,一週需外出洗腎三次,每次上下樓梯都很不便。
儘管如此,其他屋主仍以影響風水為由,反對老公寓增設電梯。幾個月後,建築師再次拜訪老屋,那位老父親卻已經離世……
根據衛福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且行動不便的民眾中,62.6%住在無電梯設備的公寓、透天或別墅;充斥障礙的生活環境,降低獨居長者出門意願,進一步引發「老宅困老人」的社會問題。對此,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推行補助計畫,鼓勵老公寓增建電梯。
致勝三招 讓鄰居點頭
儘管補助金動輒百萬,實務上,老公寓剛開始討論增設電梯時,低樓層住戶總是會投反對票。對此,自2015年開始,親身參與11個老公寓增設電梯成功案例的陳肇勳分享,要軟化一樓住戶的態度,有三招可用。
第一招:喚起住戶的同理心及對社區的情感。陳肇勳說,「動之以情都是可以的」,因為不只是高齡者,從學童到新婚夫婦,人們總是有需要使用到電梯的時候。
第二招:減少或免除一樓住戶分攤經費比例。陳肇勳表示,針對老屋增建電梯費用分攤,較多人採用的是「樓層遞增法」,以一層兩戶的五樓公寓為例,一樓屋主不用出錢,二樓至五樓屋主以樓層決定分攤比例,即二樓負擔10%,三樓20%、四樓30%,五樓40%。
第三招:讓一樓住戶免費取得產權。陳肇勳指出,增設電梯對屋主最實質的影響,是每一戶會多一坪多的產權;分產權給沒分擔費用的一樓住戶,看似是其他住戶吃虧,實則此舉能有助於住戶間達成共識,創造雙贏。
百萬補助 藏數字陷阱
為加速推動老公寓增設電梯,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有推出補助措施,內政部營建署針對全台11個直轄市和各縣(市)政府,提供以總經費45%為上限,最高補助金額216萬元的補助金,新北市則推出「電梯特快車2.0」,總經費補助上限同為45%;不一樣的是,每案工程總補助金最高可達360萬元。
至於開發時間較早,無電梯老公寓數量龐大的台北市,目前老公寓增設電梯總經費補助上限為50%、補助金額最高250萬元,未來經費補助比例和金額上限,更將分別提高至60%、300萬元。
但民眾需注意,政府補助措施容易產生錨定效應,「每棟補助以總工程經費50%、250萬元為限」,並不代表總工程經費就只有500萬元。
工料上漲 增建成本增
陳肇勳指出,增建一座電梯,除升降機設備以外,還有原料(鋼骨、外牆、玻璃、窗戶、水電)、建築師設計、營造管銷等成本,近年營建工料漲勢明顯,在大台北增建一座電梯的總工程經費,已從三、四年前的500萬元左右,上漲至600萬到650萬元之間。 (相關報導: 台灣房價會因為少子化下跌?理財專家分析4大原因,至少15年內不會發生 | 更多文章 )
雖說工程總經費大漲百萬,在政府補助協助下,每戶住戶負擔金額仍可低於一百萬元。以總工程經費600萬元計算,減去台北市現階段最高補助金250萬元後,即便老屋採取前段提到的「樓層遞增法」,負擔比例最高的五樓兩戶,平均一戶僅需支付70萬元。且一切順利的話,增設電梯工程約一年到一年二個月左右,便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