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會因為少子化下跌?理財專家分析4大原因,至少15年內不會發生

台灣的房價會不會因為少子化下跌?專家用4大理由告訴你答案。(資料照/柯承惠攝)

最近台灣通過了平均地權條例,房價下跌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人都預估今年底前,房市會有一波明顯的下跌,再加上政府升息的推波助瀾,房價很可能會有一次明顯的回檔,是買加入手的好時機。

也很多人提到,台灣進入少子化時代,買房需求減少,未來很可能會跟日本一樣,房子會越來越便宜,現在買房根本就是冒著資產貶值的風險,以後你的房子要賣給誰?

近期房價是否會下跌,我不得而知,我認為這很看區域與地段。因為預期價格會下跌,買家縮手,成交量會降低,是滿合理的推估,但是否會造成全台的房價都下跌,我的態度是有所保留,或許有些屋主忍不住會降價出售,但應不至於全面下殺。

但台灣的少子化是否會讓未來的房屋價格全面下跌,我的觀點是認為不會,至少15年內不會,理由有幾點。

房屋需求數量不等於人口數

首先,認為少子化會造成房屋供過於求,以後買房子的人變少,想賣屋的人只能降價求售。我認為問題沒這麼簡單,因為這是看了全台人口數與房屋數量的增減所得出的結論,但總人口數減少並不直接代表買房的需求人數減少,畢竟總人口數代表的是所有年齡的人數,不是需要買房的人數,而且也不是一個人就只會/能買一間房子。

如果全部的房屋供給是10萬戶,而需求人口從10萬人降至只有5萬人,看起來,確實是會因為需求減少而必須降低售價,但實務上,房屋供給數量不能簡單的看成是10萬戶一個數字。

我們知道房屋有屋齡,有還沒蓋的預售屋,10年內的新成屋,11~30年的中古屋,還有很多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特別是舊公寓。雖然這些都是可以住的房子,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房子住就好,地區、需求與品質還是會挑的。

現在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年輕人有買房需求的,大多會挑選有電梯與管理員的電梯大樓,大家不想等時間追垃圾車,需要有管理員收包裹,甚至需要樓下有自己停車位的大樓,現在很多人買房是不考慮舊公寓的,在計算房屋需求與供給量的時候,不該一併而論。

若真要認真計算,應該是要統計,目前新大樓、新成屋、透天厝、舊公寓甚至是別墅的需求有多少,然後在分別比較這些不同類別的房屋供給量有多少,才能知道是否是供過於求。

如果未來要買房的人都只想找電梯大樓,那即使因為少子化造成買方減少,可是這買方數量卻遠大於新大樓的數量,會造成的現象就是,新大樓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持續上漲,而舊公寓因為只有住習慣的老人家願意買,價格反而可能會因供過於求而下跌,又或是拿來都更改建變新大樓,價格就變成新大樓的價位了。

居住型態的改變

還有居住型態改變的影響,以前舊公寓的空間大,小孩結婚可能還可以,也還願意跟父母住,現在的人結婚後幾乎都要搬出去自己住,就算家裡空間夠大也未必會想住在一起,因為房價越來越高,室內空間越來越小,下一代長大後很可能也是需要搬出去住,這個生活型態改變,很可能也大大影響著居住需求。 (相關報導: 台灣未來最不值錢的資產是房子?專家一席中肯建議,道出30年後房市和股市增值差距有多大 更多文章

另一點是居住地區,住房需求高的地方,通常都是擁有工作機會或唸書機會的地方,以前的投資客很愛買在學區附近,因為學生住宿需求,在少子化後,這個方式大大受到影響。但工作需求產生的居住需求很難受影響,就算是有越來越多公司改採遠距上班,這畢竟也是極少數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