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狂漲的房價.壓垮社會結構.解方芻議

希望台灣在上世紀「耕者有其田」的卓越土地改革政策後、本世紀再向世界示範一次「住者有其屋」的居住人權!(資料照,陳明仁攝)

房價近一年來暴漲,按理說疫情肆虐、應蕭條收斂才是;卻反其道而行、從北到南、任何題材皆可炒作、什麼剛性需求、什麼台積電設廠、縣市合併升格、現在不買會後悔…等等。

建商炒房者笑VS.「無產階級」苦

建商鼓如簧話術+開說明會送禮買通記者:於是什麼尚未開工即完銷云云。製造一片搶購錯覺。財政部公佈有1千7佰多人擁有10 間或以上房子、甚至有兩人各擁有78 戶!如以現在房價計價簡直富可敵國了!

另一方面、空屋率卻高達10%、有88 萬多戶擺著等風化折舊?或壟斷了房市待漲價而沽?問有錢人為何囤房炒高價錢?為何不投資股市?投資工商生產?答案是炒房太好賺了!有位科技界老闆葉某某曾說:他科技本業是「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但投資房地是「一暝大一吋」!這種暴利政府聽到了嗎?

另近日有位建商大老說:夫妻收入8 萬就可以買得起房、真是抬舉了普羅大眾、請問剛調整的基本工資是多少?25250 元;也宣告買房的門檻真是不低!即使夫妻收入有8萬、就要人家把收入的大部份拿來繳房贷?壓低其他生活需求與樂趣嗎?何況揹幾十年每月數萬元的房貸、中間不得有任何失業的閃失、否則等著被法拍!

更何況不是每對夫妻都有双收入、只有丈夫(或妻)一人養全家者比比皆是、遑論領基本工資者、這些收入者怎辦?收入繳房贷就沒了甚至不夠、算一算鐵定不敢買!買不起嘛!他們沒有住房人權嗎?真是「只見建商笑、不見無屋者哭;只見炒、房者笑、不見中低收入者哭」!

以今年薪竹縣市光是漲幅(不是指房價哦)就吃掉了科技員工上班族三年以上的年薪、遑論更低薪者。本來就已經買不起了、現在更望房價興嘆了!住房本是「食衣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卻變成有錢人炒來炒去的商品、筆者就認識一些以炒房炒地為業的有錢人、每轉手一次價格就墊高一次、越炒越有錢;貧者永無買第一棟房之日。「富者世襲」或「貧窮世襲」就看你有無炒房產!(至於已有非自住不可的房的人、莫因房價高漲沾沾自喜、要自住即使漲到一億也沒用)

所以現在年輕人流行「躺平族」、因為房太貴再怎麼努力或兼差也買不起、絕望之餘乾脆直接躺平不規劃未來(也無財力規劃)。那點可憐的月薪(據104 銀行大數據平均不到4萬元、扣掉現在上漲的生活支出剩下1萬餘元,見註1)、只求現在舒適、最多先享受一點好吃的小確幸再說。

有多少適婚族也許已各有男女朋友、但男的因無房不敢娶、女的不願嫁、城市曠男或怨女窩在出租套房裏日復一日、無奈的看青春年華老去、少子化當然變本加厲,不久的將來將青壯人口遠少於老人、社會支撐力豈不瓦解?不造成國安危機?

沒錢 窮 錢包(示意圖/ Chronomarchie @pixabay)
所以現在年輕人流行「躺平族」、因為房太貴再怎麼努力或兼差也買不起。(示意圖/ Chronomarchie @pixabay)

二、可降低房價「住者有其屋」的有效解方:

(一)課囤積多房者重稅 (相關報導: 風評:打房加碼前,該先了解的一個數字 更多文章

為今之計而且已經非緊迫解決不可的是政府必須朝「人人有居住人權」方向規劃、修法善用租稅手段下重手、對一人擁多房者課予重稅、獻個芻蕘之見:舉例:每人名下特有住宅(或店面、素地)三處房(或地)以內者、房(地)維持自用住宅或非自用住宅以公告地價課輕稅、從超過三棟房(或地)即擁第四房(或地)者起每年按實價登錄房地總價(非公告地價)課房地總價的3%稅賦起跳(哪一棟房地是第四棟?由持有者指定、下同);擁第五房其第五房(或地)按該地實價登錄總價課予4%重稅、擁第六房(或地)者課5%、擁第七房(或地)及其以上者課6%;務必課到囤多棟房(或地)者感到持有成本太高而吃不消;而且法令須溯及既往所購房地、或生效日過去一定年限內(例如過去15年內、那時早已有炒房之風了)所購之房(地)產數量都應合併計算、多於上述輕稅棟數都亦應比照目前同區實價登錄價格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