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華人總是讓他們居住的都市房價高漲,台灣的高房價是文化問題

台灣的高房價成為年輕人的最痛。(新新聞資料照)

房價高漲一直是台灣人內心的最痛,各網路社群幾乎每天都會有年輕人哀號買不起房子。大概十多年前馬英九執政後,推動「鮭魚返鄉」和「遺產降稅」等政策,希望藉以活絡資本市場,沒想到卻讓在SARS後一路高漲的房價,又再度「大躍進」,直到今天雖有新冠疫情,房價仍持續在高原地帶。

每當房價高漲,總會有一群深信「政府介入經濟事務能讓經濟問題改善」的人,出面鼓吹要政府「管一管」,馬政府時期當然也不例外,而他們最愛舉德國的房屋政策當例子,要政府「打房學德國」。

不過在馬執政時期那些「學德國」的文章墨跡還沒乾透的2009年,德國各地房地產開始大漲,被政府管制派推崇的德國房屋政策,也難以敵擋各方炒手的進攻,其中漲最兇的柏林市從2009年到2016年整整漲了一倍。

美好的德國房屋政策被「炒房」徹底擊敗

而房價高漲,連帶也讓房租跟著飆高,以柏林為例,從2008年至2018年房租漲了一倍,在台北年輕人哀號房子買不起的差不多時間,柏林的年輕人也上街吶喊房子租不起。

這讓柏林市政府終於拍板:自2020年起,柏林房租將凍漲5年,以「讓過熱的房屋市場冷靜下來」。只是政策剛發布就引發了論戰,畢竟大學生的入門經濟學課本就已經解釋租金管制將帶來的苦果,而巴黎、斯德哥爾摩等都市,都親身示範政府搞租金管制後整個都市會發生什麼悲劇(巴黎還示範不只一次)。

無論如何,「德國優秀控制房價的政策」,說穿了穩定的也不過是「沒有炒房」的房價,一旦房價開始被炒作,這些美好的政策馬上一一被擊垮。

柏林普倫茨勞貝格區的Bremer Höhe 住宅合作社 (維基百科)
柏林的房屋租金大漲,讓市政府宣布動漲租金5年。(維基百科)

那我們到底怎麼對抗讓大家寢食難安的高房價呢?事出必有因,找出房價高漲的真正原因,才有機會解決問題。

美國一家顧問公司Demographia,每年都會推出一份《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報告,針對全球一些都市的房價所得比進行排行。

在2020年最新的報告中,Demographia在加拿大、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的幾個都市,以房價中位數除以家戶稅前所得中間值所得之商數進行排行。

先說明一點,在這份報告中,中國僅有香港一座都市被列入調查,台灣則沒有都市被列入調查。排行前10的都市為:

1 .香 港(20.8)2 .溫哥華(11.9)3 .雪 梨(11.0)4 .墨爾本(9.5)5 .洛杉磯(9.0)6 .多倫多(8.6)7 .奧克蘭(8.6)為紐西蘭城市8 .聖荷西(8.5)9 .舊金山(8.4)10.倫 敦(8.2)

如果你想知道台灣都市的數字,營建署在與這份調查差不多同期公布的數字是,台北市15.78、新北市12.09,兩者都在榜單第1名香港和第2名溫哥華之間,可以排入前10的還有台中的10.02、宜蘭的8.66、彰化的8.63、南投的8.22。當然,因為兩邊數據計算的基礎多少會有不同,大家當個參考就好,這篇文章的重點也不在這邊。 (相關報導: 黃一展觀點:金融、房地產,及錯誤的觀念讓年輕人一屋難求 更多文章

「這些人」總是讓他們的都市房價高漲

如果你仔細看這份榜單,會發現這10個都市在他們各自的國家中,都有著相對比率較高的漢文化社會移民。比方說加拿大的溫哥華,房價負擔指數就比漢文化社會移民(用華人也不是不行,不過中國一堆非漢文化社會的少數民族,說他們不是華人,恐怕會有很多玻璃心不開心,但這邊講的讓各都市房價高漲的主因,又和他們沒一點關係)較少的大城多倫多高得多;美國第二大城洛杉磯的房價負擔指數,也比位於中部、漢文化社會移民較少的第三大城芝加哥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