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展觀點:金融、房地產,及錯誤的觀念讓年輕人一屋難求

許多人持有房產,不再是為了安居,而是透過買賣價差來套利。(pang yu liu@flickr提供)

為什麼買不起房子?這不光是台灣的問題,其實在全世界主要的城市,都是一件讓普通居民與政府頭痛的事。舉凡紐約、香港、倫敦、東京,以及台北……房價都高得可怕,讓剛出社會的青年世代,面對相當沉重的壓力。

自然,房子也可以以租代買,或是其他創新的「共享,共居」模式,雖說某種程度上也能稍稍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但本文更想探討的是,為什麼,又憑什麼,房子被如此理所當然的當成了資產?以及房產利得,為何總是被一小群人所占有?再說了,房子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居住,從什麼時候開始,房子的主要任務,變成了抗通膨的金融商品了?

當各行各業通通跑去搞房地產

如果你認同付出才有回報,反對不勞而獲,那廣義來說,持有房產,非自住而去收租,確實是一件十分符合不勞而獲的行為。但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下,當代社會普遍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就連企業,前幾大賺錢的公司,不管原本是什麼產業的佼佼者,玩到最後,也通通跑去搞房地產,原因無他,因為炒房真的太有賺頭了。

有人會把房價高漲,直接推給市場的供需法則,「誰叫你們都要一窩蜂地來到城市」,「想買/租房子的人變多,房價當然會變高啊」,「物以稀為貴嘛」...諸如此類,我們暫且不論這裡還可以另闢戰場,分析一下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單就把房價歸咎於供需法則,本身就有問題。

翻看數據,大部分先進國家,和主要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都是在1990年代之後,才開始以可怕的幅度攀升,這表示,在這些地方的居民,需不吃不喝存錢的時間越久,才能在城市中負擔得起一戶最起碼的居住空間。

然而,在這個時期,世界各國的人口並未顯著的增長(反倒是二戰後到1970年代,戰後嬰兒潮導致歐美各國人口增長,卻也未見房地產價格飆升),也並沒有所謂的「大量的需求」讓居住空間變得比較稀缺。

房子被當成「金融資產」、「投資商品」

反而,是房子被當成「金融資產」和「投資商品」的現象,越來越明目張膽。許多人持有房產,不再是為了安居,而是透過買賣價差來套利,去透過資本賺取資本,也就約莫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房子的交易與投機功能,逐漸凌駕本身的使用(居住)功能。

就自由市場的角度,這好像沒什麼好批評的,但站在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的觀點,這種現象顯然需要被該善,再說了,房價會漲,很大程度上與基礎建設,都市規劃,生活機能變好,商業發展,人潮匯集等因素有關,這些影響房價的因素,樁樁件件都與原本持有土地或房產的人無關,然而,因客觀環境的改變,卻讓這些人不勞而獲取得增值的利益,顯然是不公平的。

經濟學者將這種沒有從事生產,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獨占地位,從而得到利潤的行為,稱為尋租(rent-seeking),而尋租是有害經濟發展的,當一個國家大多數的人與企業都在競逐房地產的時候,勢必排擠到那些本來可以投入更有意義的生產活動的資源。 (相關報導: 風評:謝志偉跨海出征郭正亮,誰是中共同路人? 更多文章

有網友表示,男友想去申請政府的勞工紓困貸款,並將10萬元的紓困金投資在金融股上,引發熱議。(圖/取自Pexels)
不恰當的放貸機制,以及對房子錯誤的觀念,導致現在大都市裡,年輕人一屋難求的困境。(圖/取自Pexels)

孫中山當年提出過「漲價歸公」的想法,其實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問題,也傳達了因為土地的稀缺性,政府發展都市規劃讓地價上漲,本就該把這樣的利潤回歸大眾,而非讓少數人占盡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