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把申請研究所那一套拿來給高中生用嘛!又要準備大考、又要準備這些資料,根本累死我們這些家長跟學生!」對於教育部新定案的108課綱,王先生很氣憤、更煩惱目前高一的兒子,會不會再次當上教育制度下的「白老鼠」。不想再讓「一試定生死」的狀況延續,聯考時代過後,發展了多樣的入學管道,如繁星計畫、推甄、個人申請等,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早日脫離考試主義的窠臼。而今年教育部拍板定案的大學入學新招:「學習歷程檔案」再度讓家長們吵得不可開交。
為了消彌家長的質疑,教育部上週推出「學習歷程檔案懶人包」,但這個政策究竟是重蹈覆轍教改的弊端,還是會成為台灣教育的轉捩點...
家長:「立意再良好,也會有人會作弊」
「學習歷程檔案」就是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為了補充考試分數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且高中的歷程檔案未來將用於大專校院的申請入學。簡單來說就是,未來全國的高中都會建置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將學生從高一到高三所有課外、課內的表現,全部記錄在檔案裡,要升大學的時候就可以將檔案匯出、給大學校方參考。所以也就不會面臨到當學生升上高三、要申請大學時,才趕著做備審資料。目前,教育部國教署定案將於108年9月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全面使用。
「這個政策感覺就是模仿美國,可是還不是會有人、還有學校會帶頭造假,啊不然就是有專門的補習班會處理這種自傳,結果有錢的家庭最後還是比較佔便宜嘛!」家中有一個念高中孩子的吳先生這樣說。在去年,剛提出時「學習歷程檔案」,就立刻引起立委、家長團體反彈。如前立委吳志揚批:只是越改越複雜、讓學生無所適從;民進黨立委黃國書也質疑,可能淪為鼓勵學校造假的平台、變成「作文大賽」。
另外,家中有一個國三女兒的李姓夫妻,也抱有類似的看法:「如果修課成績大家都差不多,那最後還不是才藝多、家境好的孩子比較有利!不然,相反的話,萬一每個同學校外活動都差不多,那最後還不是要拼成績!」
不管是立委或家長,最擔憂的都是,學習歷程檔案是否有防弊機制?有辦法達到又多元、又公平嗎?

台灣現在才開始,已經輸美韓好多年...
「我兒子已經念大學了,但現在回頭來看,覺得聽起來不錯啊!當初考完學測,真的是備審資料大戰,拼命的挖兒子的活動紀錄、三年內做過哪些事有時候根本記不得...」詹先生有不同的見解:「其實我覺得造假的問題還好啦!大學教授應該看得出來是真的還假的,不然面試也問的出來啊!」每當政府發布教改計畫,各界總會一面倒的批評:「越改越爛、倒不如改回聯考最公平!」但走回分數取向才是真正的開倒車,究竟是我們害怕改變、一看到教改先罵再說?還是這些提案真的不可取?
其實,類似政策早已在國外施行多年,像美國的名校都有開發一套考生的檔案庫,例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資料庫,用來分析高中學生是否符合該校的選才需求;而鄰近的韓國更早已開發全國性的學生檔案庫。也就是說,學習歷程的檔案化,目前是世界高等教育選才標準的趨勢。
但難道國外沒有考慮過,立委質疑的「造假」問題嗎?事實上,除了仰賴教授判斷之外,學生的學習歷程其實可以透過技術性的方式「防弊」,例如:若老師將全班都打100分,可以透過統計技術調查班上學生,甚至全校學生分數的「全距」、「標準差」等成績分布曲線,所以在分數的考核上,是可以防止舞弊的。另外,有許多家長認為,這個政策挑戰了城鄕資源差距,但其實在檔案中,更大的機率是偏鄉小孩有更多展現特色和努力的機會,多元的能力可以被看見。
關心教育多年的台大教授葉丙成,也曾在臉書上表示,立委轟學習歷程檔案是造假平台,到底有沒有做功課?「學習歷程檔案」正在實現多元選才與適性教育的理想。其實,不管任何立意良好的政策,只要遇上升學、分數的競爭,往往就會被扭曲、鑽漏洞,不管是過去聯考的「一試」、還是現行的「二試」定生死,也都有盲點和缺陷。國內大眾也心知肚明,台灣的教育早落後歐美好幾個十年,但我們不能因此害怕改變與嘗試,就讓我們的孩子繼續深陷在考試的地獄中。
✽「學習歷程檔案面面觀」懶人包由教育部協作中心與【偷偷高訴你】團隊合作製作 (相關報導: 孩子想念體育班、當職業球員,你會答應嗎?他讓孩子讀體育班,卻看見台灣體壇最大困境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