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Bloomberg)早前引述花旗集團(Citigroup)全球市場首席亞太區經濟學家Johanna Chua的發言表示,通膨可能持續存在,聯準會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再度升息兩次。面對未來的升息、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你開始準備退休金了嗎?退休金縮水該怎麼辦?理財專家馮志源、凱基投信副總Russell在謝哲青、蔡尚樺主持的《下班經濟學》中,揭開退休前應做的理財規劃,今天一次告訴你!
退休金靠勞保會餓死?退休族將面臨4大風險!
退休準備的四大風險有:長壽風險、醫療風險、通膨風險與投資風險。(《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馮志源指出,退休準備的四大風險有:長壽風險、醫療風險、通膨風險與投資風險。退休的理論是建構在所謂的正金字塔,從頂端至底層依序為個人理財儲蓄、企業退休金以及政府退休年金,企業退休金像是勞保,就有勞退年金,是領勞退新制的;軍公教則有軍保。
個人理財儲蓄的部分,馮志源強調,在過去較好的年代,我們可以依賴政府、公司多一點,「但是你會漸漸發現有一些不管輿論等,常會提到『可能勞保也會倒』,這些話自己已聽了快10年。」他也根據自己平常觀察各國退休金的變化趨勢,發現不管是美國、德國亦或是日本,第一個皆為「少領一點」,再來是「退休的時間延後一點(大家領少一點,用這樣的方式換取空間,不然的話,可能每個國家的退休金制度就會變得麻煩)」馮志源說,現在變成倒金字塔,意即順序顛倒,變成政府退休年金、企業退休金、個人理財儲蓄。
馮志源指出,退休準備的四大風險有:長壽風險、醫療風險、通膨風險與投資風險。圖為美國馬里蘭州烏鴉湖水庫的日落。(資料照,美聯社)
要存到多少錢才能退休?公開上流老人指南!
現在的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很多人想退休時發現退休金的缺口也越來越大,所以一直延緩退休的時間,「那我們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能放心退休?」馮志源表示,應該要問的是,我們追求的未來生活到底為何,「你想當一個上流社會的老人,還是下流老人,只想有個溫飽就好?」他說,若你僅想有個溫飽(謹慎開銷)的話,那你一個月低消20000元即可,「但你中間都不能生病」;若你想成為「中流老人」(維持生活品質),一個月低消差不多50000元左右;若你要成為「上流老人」(富足退休),想去旅遊、多花費的話,一個月低消差不多10萬元。
現在的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很多人想退休時發現退休金的缺口也越來越大,所以一直延緩退休的時間。(資料照,美聯社)
每月4萬根本不夠?小心2隻怪獸吃掉退休金!
針對退休的投資規劃,Russell則指出,最重要就是打敗通膨,通膨為退休天敵,他接著舉例,大概8年前,我們去吃麥當勞,一個大麥克超值全餐百元有找,「現在拿Uber Eats出來刷一刷,大概都要150元以上。」
假設在一開始退休,先預設我們每個月支出30000元,
只要通膨上升1個百分點,它就會變成40000元左右(40435元);
若通膨上升2個百分點,就會變成破50000元左右(54341元);
通膨上升3個百分點,即會變成超過70000元(72818元)。
未來支出增加幅度的部分,通膨上升1%就會增加34%、通膨上升2%就會增加高達80%,「時間越長增加越快,這就是物價上漲的壓力。」
「我們可以決定何時退休,但我們無法決定要退休的那一年,是多頭(美股俗稱的牛市,投資人對行情看漲)還是空頭(熊市,代表投資人對行情看跌)?」Russell舉例,假設我們都是天選之人,在1980年代退休,然後我們退休後還持續進行投資,每個月也有領月退,這樣我們的資產會持續的增加;但如果我們較不幸運,退休時像2000年的環境一樣,「那你可以看到我們一樣持續投資、一樣每月領月退,但我退休的那個月退,可能會越領越少,甚至退休的資產可能會提前用完。」
我們可以決定何時退休,但我們無法決定要退休的那一年,是多頭還是空頭?示意圖,圖為中國股市。(資料照,美聯社)
結論就是,退休的理財規劃像在跑馬拉松,控制配速很重要,投資或退休後的投資,控制風險相當重要。Russell說,不希望我們去賭是在1980年代退休還是2000年代,「我們希望是把大跌可能碰到大跌的風險,控制得越小越好。」所以在規劃裡,Russell認為,通膨與控制所謂的下檔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
高股息ETF被神化?進場前當心2大存股陷阱!
馮志源表示,大家認為自己投資高股息或高配息的ETF「一定賺錢」,這是錯的,因配息與股票一樣,「我存很多不同的股,然後領息後,股價是會掉下來的,稱為除息,除息後還要填息才賺得了錢。」如果它掉下去了,沒有奮力起來,那你就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馮志源強調,高股息的ETF不是不好,但是配息要很穩定,「因此我們都很希望有穩定的被動收入。」像一些指標性的ETF,有時候它的配息波動較大,「因為有時候是配息的旺季、除權息的旺季,它那一次就會配得比較多;到淡季時則會配得比較少,不是每次都配一樣,所以穩定性很重要。」他續指,再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填息,沒有填息一切免談。
要保本又要現金流?高手教你投資組合這樣搭
現今的環境沒辦法用股債互為調節,但是若要保本,又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有沒有一些比較適合的投資標的?」馮志源提及,若要做一個好的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是要有穩定的策略,要先找到自己的核心,稱「核心資產」。他接著提醒,盡量減少核心資產調整的頻率,「因為我們希望放在那,它能穩穩的幫我們生一些被動收入。」此外,關於所謂的「衛星投資組合」,則可放一些波動比較大的(因其速度較快),包含存股的、存債的,可用此方式來增加不同的投資比例。
(相關報導:
矽谷銀行為何破產倒閉?會讓雷曼兄弟事件重演嗎?投資專家揭原因與後續影響
|
更多文章
)
「那恆星要投資什麼?」馮志源說明,比如說一些波動度比較低的,像債券型基金、股債平衡的平衡型基金。至於高配息的ETF,「其實也可以考慮,因為如果它的配息夠穩定的話,也可以把它納進來,用這些先建構你的核心資產配置,再用衛星的方式;要放多少比例則是看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但無論如何,一定是核心擺最多,建議放5成至7成;如果風險承受度較大,核心可以稍微少一點,把衛星多放一點,反之亦然。
「先建構好投資策略,再來講報酬,才是對的做法。」馮志源說。
退休投資攻略大公開!鎖定4大資產攻守兼具?
Russell說,一定要做好退休的資產配置,除傳統的股債外,還需加上其他資產。第一個資產是股票的部分,「很明顯股票是扮演攻擊的角色,可是它可能有時候防守力比較弱,因它會波動比較大。」所以,傳統上會適時搭配投資級,就是好的債券,比如說美國前幾大龍頭公司發的債券,甚至美國政府發的債券。「若國債也可以,期是不是不能太長(比如說7年或3年內)?」Russell指出,這就是看我們在整個資產配置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我們在做資產配置時,會先著重在它是否為一個信用評等好的債券,就是不管時間長短,重要的是到時候不要倒債,我們可以拿回本金中間領到的利息。」
「但我們還是會搭入一些對景氣比較敏感、同時較不害怕升息的非投資等級的債券。」更重要的是,一般傳統退休的理財規劃裡比較少提到的「抗通膨資產」。Russell續指,可能會包括大宗商品(原物料),像黃小玉、黃金、原油等,「我們在市場上也可以透過ETF的方式來做這些大宗商品或原物料的投資。」
在做資產配置時,會先著重在它是否為一個信用評等好的債券。示意圖,圖為中國股市。(資料照,美聯社)
最後則是在通膨裡最常被提到的「房地產REITs」,以及抗通膨連結債券,「就是它債券的利息會跟著通膨率做調整。」若加入這些資產,可把我們整個長壽風險、通膨風險與投資風險等,皆把它涵蓋進去,「就相對應的資產可以有相對應的風險。」Russell也提醒,除這些資產加在一起外,很重要的是你要怎麼樣去動態調整配置,「這些就是在退休資產裡,或好的退休基金中,應涵蓋在內的元素。」
非投資等級債可以買嗎?專家2招降違約風險?
「非投資等級債會不會有違約風險?」Russell解答,因為非投資等級債可帶給我們比較高的債券報酬,代表也會有較高的風險,其中最重要的風險就是違約風險。他說,在投資前通常會做兩件事,一為可透過適當的避險工具,去把它的部位降低,「像非投資等級債在市場上,有『信用違約交換』,基本上就是你買了此債券後,你把你可能的違約風險,把它交易出去,交易給你的交易對手;當然若接下來沒有這麼大的違約風險,價格可能會上漲,你會錯失掉那段上漲,但是你會換來比較低的、比較好的,先求穩再求好的概念。」
第二層就跟我們選股票一樣,你就選好股,另外就買好債,買到違約風險低的,「違約風險越低,那你將來越不可能碰到違約風險。」Russell表示,基本上會透過這兩層,去控制可能會碰到違約風險的狀況。
熊市來臨也不怕?揭退休投資組合高勝率秘訣
Russell指出,就退休投資而言,提高勝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重資產配置,著眼長期休後規劃,股票配置不可或缺,搭配其他適合的資產可再強化跟抗漲跌效果。所以為何要配置多重資產,「就是說我們希望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無論要在哪一年退休,希望做到漲的時候能夠跟得到,跌的時候少跌一點點。」此外,多重資產也有利做長期的投資,以避免大漲或大跌的情況,「報酬可期,風險可控」。
嫌定期定額賺太少?小資這樣買滾出1800萬元?
Russell表示,即使退休後只想當個躺平族,通膨仍會把你的退休資產慢慢吃掉,「所以不能在退休後就想著不投資,還是要讓資產適時的去做滾動,只是在滾動時,你不希望它是滾一個大上坡大下坡,希望其較穩定,然後可創造穩定的現金流。」Russell強調,在退休的投資組合哩,要考慮通膨,也要考慮到控制下檔的風險,越早開始投資越好,「這樣退休才能活得久、過得好跟夠穩定。」
選對一個投資工具,假設6%就好,慢慢存50年的話,可得1847萬元,變成「上流老人」。(《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馮志源則認為要提早投資,他說,一個月只要定存5000元(即差不多1%上下),存50年後,得到391萬元,將近400萬元而已,「可是我如果今天選對一個投資工具,能夠幫我控制投資風險,然後長期能夠穩健獲利的投資商品的話,假設6%就好,慢慢存50年的話,可得1847萬,變成『上流老人』。」不過,太晚存的話,就算找對投資商品,存10年也僅剩84萬元。
(相關報導:
矽谷銀行為何破產倒閉?會讓雷曼兄弟事件重演嗎?投資專家揭原因與後續影響
|
更多文章
)
這就是為何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常說投資就像滾雪球,因雪球滾到最後,速度或體積越來越大,「所以大家不要忽略5000元的力量。」越早投資、買對商品才是最重要的。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常說投資就像滾雪球,因雪球滾到最後,速度或體積越來越大。(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