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昌觀點:美中趨同的環境下,執政者要有改革的擔當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祭出高關稅政策,中國以報復性關稅反制,使美中關係高度升溫。(美聯社)

美中於5月12日在日內瓦就雙邊關稅達成暫時的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談話後,在約定的90天以內,或是川普總統在X推特上有新的發文之前,標誌著近一個多月來,兩大國的關稅亂象暫時告一段落。回顧過去這段美中關稅大戰,從讓世界瞠目結舌的雙方從你來我往增加報復性關稅,到同意將同步下調關稅稅率到30%:10%,中國旋即已於5月14日12時起下調對美國加徵關稅稅率。

美中關稅變化表。(作者提供)
美中關稅變化表。(作者提供)

美中兩大國的未來發展關係,大概率是趨於同步的、更加地相互依存,而非執政當局和國內多數媒體報導所說,未來美中將會是絕對對立,甚至是發動一場雙邊間的大型戰爭。階段性地回顧這次雙邊的關稅大戰,從以貿易逆差為理由的關稅戰開始,到以中國將對美國完開發除人民幣以外的資本市場和產業投資而暫停。顯然的,美中關係之間,經濟利益和政局穩定才是雙方的核心訴求。意識型態、政治體制、科技製造等方面,將不再是雙方對立結構性問題,而轉為各自內部政策議題,在國內黨派選舉間來處理。

資本和利益將穿梭在美中關係之間。一方缺錢、一方要穩定,雙方最終在資本和市場這條道路上握手和談,這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立國的最佳利益,同時也是中國維持社會穩定上能退讓的最後空間。資本集團將主導未來美中關係,可預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背後支持者,以及各式各樣資本集團與利益遊說團體,將穿梭在華盛頓和北京的航線上,作為美中之間的潤滑劑,同時也是美中之間的粘合劑。除非任何一方能出現顛覆性,足以扭轉局勢的科技重大革命事件之前,美中關係的基本格局,將可見地趨於穩定和同步。

美中關係的變化現況,以政治意識衝突的退縮,以及資本利益合作的崛起,這絕對不是代表美中對抗與競爭的結束,只是雙方都需要更多時間來做內部調整。兩大國從過去明面上的局部地緣變化或零星議題衝突,轉成更深層次的內力和發展競爭。當美國的聚光燈不再放到台海問題上,而且台灣引以為豪的高科技產業早已被國際資本化,更在以關稅為名的的製造供應鏈轉移後,目前台灣已經實質地失去了是政治焦點、科技利益的國際話語權。

今天,台灣執政當局,仍以意識型態進行執政,頑固地緊抱著黨派意識,將黨意置於民意至上,優先考慮自身執政權力與與黨派利益,不斷地以政府權力、媒體資源、民團運動作為工具。當全球已經從過去的政治意識爭鬥,轉而是科技發展與經濟實力的競爭之際,台灣政黨的領袖們,應該反思從政初衷,以台灣人民利益為最重要的責任與使命。

台灣民主發展的良善,應是跨黨派能合作團結,首先都能為人民福祉作主,其次才是各政黨立場的自由表述。如果我們的選票並未投出賢能政府,執政黨心中真無台灣人民,繼續只在意黨派的權力和利益,而無視台灣未來的發展關鍵,這是民主之殤,台灣人民選出來的政府,反過來無視、傷害鄉親們生活安定和年輕朋友們的前途。

台灣的政治領袖們,要能重視國際關係、廉能、效率和產業策略,在美中之間爭取聲量。在國內,能推進政治上的黨派協商與合作,並推進新的台灣定位規劃、科技發展、效率管理、教育改革等政策;在國際上,能展開與美國、中國、東盟等國際多方的溝通與談判,維護台灣利益和帶領台灣發展。台灣人民勤勞聰明而且深諳貿易經商之道,而且已經有良好的教育和科技基礎;政治上也已經完成民主化的轉型,人民擁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台灣在東西方兩大國的合作與競爭中,是有機會因應著這波世界變化的浪潮而上,再次實現經濟和科技上的發展突破,實現更高的居民收入和社會福利。 (相關報導: 風評:賴政府「真理部」揭牌運作?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