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京下令入侵烏克蘭將近三個月後,世人已不像最初那樣每日追逐烏克蘭戰況,就連《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網站首頁的「最多人閱讀的五篇文章」,也僅剩一篇與俄烏情勢有關。其他四篇的主題分別是台海情勢兩篇、一篇關於中國的新冠疫情、以及一篇給四方安全會議的建議。總的來說,新冷戰態勢下的中國重回國際關係焦點,「台灣與烏克蘭的比較」則仍舊是眾人關注的題目。
《外交事務》網站的頭條是〈台海爭端可能演變為核戰〉(A Fight Over Taiwan Could Go Nuclear),右側排名前五的熱門文章則多半與中國事務有關。(翻攝網路)
裴迪約翰與瓦瑟的看來其來有自。因為新美國安全中心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台這個月在《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節目中舉行了一次2027年「台灣戰爭」的兵棋推演,並由曾任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目前為CNAS董事會主席的傅洛依(Michèle Flournoy)擔任模擬美方的藍軍主帥,麾下智囊包括美國空戰司令部前指揮官、退役空軍上將霍姆斯(Mike Holmes);年初在《外交事務》發表「2025戰力計畫」倡議的共和黨眾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曾是美國海軍飛行員,目前是民主黨眾議員的薛瑞爾(Mikie Sherrill)等人。
代表中國的「紅軍」則由CNAS的執行長方登(Richard Fontaine)領銜,帶領智庫的專家們扮演為習近平出謀劃策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至於這場兵推所設定的時間為何是2027年?華府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的岡辛格(Mark Gunzinger)指出,美軍的戰力可能會在這一年達到最低點。經過三輪兵棋推演,中國為侵略台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犧牲了許多軍艦與戰機,但解放軍也確實成功登陸台灣,佔領了台北與大部分的北部地區。不過藍紅兩軍最後以一場地面戰爭作結,雙方在戰場上都沒有明顯優勢。
(相關報導:
台灣未納入「印太經濟架構」首輪名單 外交部:繼續積極爭取,白宮國安顧問:尋求和台灣深化經濟夥伴關係
|
更多文章
)
參與這場兵棋推演的霍姆斯上將對《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表示,即便中國距離台灣非常近、又擁有大量武器等優勢,但要跨海作戰依舊得付出沉重代價,並且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至於對藍軍而言,獲得裝備、人員與物資的後勤保障,則是贏得台灣保衛戰最重要的因素。霍姆斯還認為,雖然雙方在兵棋推演的規則與條件下未能分出勝負,不過這場兵棋要是能繼續下去,在美國及其盟友已經建立的空中優勢條件下,藍軍在後續的地面戰可能佔據優勢。
雖說霍姆斯認為美方已在兵推末期建立起空優,美國空軍中將希諾特(Clinton Hinote)則對《空軍雜誌》指出,其實藍紅兩軍在兵棋推演的過程中同樣未能掌握空優。希諾特指出雖然美軍習慣在掌握空優的情況下作戰,但中國確實已經投資並且擁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化戰機,加上西太平洋戰區的距離限制,更讓美軍難以在該區域建立與維持一支足夠的空中戰力,這也是雙方形成空中僵局的主要原因。希諾特強調,想在這場戰爭中保證對空中的控制權沒有什麼秘方,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空軍正在尋求升級空中戰力,包括新一代的戰機、預警機與無人機、以及升級版的F-22。
2022年1月,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上的F-35C戰機。(美國海軍)
除了美軍未能確實掌握空優,以及台海戰爭可能陷入持久戰之外,這場兵推還引出兩個重要的爭論點:解放軍該不該在戰爭早期攻擊美軍基地?解放軍該不該在這場戰爭中動用核武?在這場兵推中,代表中國的紅軍先是佔領了台灣的外圍島嶼,甚至對美國在日本、關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基地發動攻擊,就連美軍設在澳洲的空軍基地與燃料庫都未能逃過空襲,中國的匿蹤戰機甚至在美軍的防禦範圍之外發射飛彈,攻擊了夏威夷與阿拉斯加的美軍基地。
指揮藍軍的傅洛依雖然認為中國確實會發動多次偽裝成演習的佯攻,讓美軍搞不清楚真正的入侵何時到來,但她還是對中國遍地開花的攻勢感到驚訝。霍姆斯認為紅軍直接攻擊美軍基地及其太平洋的盟友,其實是想要告訴其他國家「管好你自己的事」;不過傅洛依也指出,解放軍的莽動其實是戰略上的失誤,因為這麼做實際上保證了日本、澳洲與其他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夥伴,將會站在台灣這邊隨同美軍參戰。
時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蔡英文曾在2015年11月16日會見前美國國防部次長傅洛依(右)帶領的「新美國安全中心」訪問團。
然而美國空軍退役中將、目前在專研空中戰力研究的智庫—米契爾研究所(The Mitchell Institute) 擔任所長的戴圖拉(David Deptula)卻對《空軍雜誌》表示,其實中國並不想迫使日方參戰。戴圖拉過去曾在太平洋空軍司令部(Pacific Air Forces)擔任台灣防禦策劃,他認為紅軍的做法「與我們所知道的中國戰略背道而馳」。
不過在解放軍先發制人地打擊美軍基地之後,美軍依舊迅速投入太平洋戰場,日本也將境內所有的軍事基地都提供給美方使用。參與藍軍決策的霍姆斯上將表示,美軍努力將其部隊部署在所有獲得東道國批准的基地,藉著分散部署讓中國的目標選擇複雜化。不過藍軍並未攻擊中國內陸,而是將主要的軍事目標擺在港口與中國海軍艦隊的主要艦艇。雙方的精密彈藥在第一階段都已捉襟見肘,隨著戰爭的進行,兩軍也不得不動用不那麼精密的武器。
美國陸戰隊戰爭學院的戰略研究教授萊西(James Lacey)的兵棋推演課程。(翻攝網路)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則是解放軍雖然在第二階段靠著登陸台灣的部隊取得相對優勢,但是在戰場上依舊沒能取得關鍵進展。隨著挫折感的增加,紅軍甚至在東太平洋上空進行了一次「核試爆」,證明其對美國投射核武的能力。紅軍雖然希望藉著大舉進攻迅速終結戰事,但在藍軍的嚴重犧牲之下,這個結果終究沒有成真。扮演裁判的白隊負責人裴迪約翰雖然認為紅軍是在「虛張聲勢」,不過她也認為這場兵推確實顯示了台灣戰爭的升級程度會有多快。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裴迪約翰與瓦瑟在《外交事務》的文章中指出,藍紅兩軍雖然都試圖只攻擊軍事目標,但這對兩國來說依舊越過了紅線,最終導致針鋒相對的攻擊循環、擴大衝突的範圍與強度。比方說紅軍在兵推的第一階段攻擊了關島,這當然是因為它是美軍在亞洲的前線基地,但關島雖是美國領土、卻不是美國的任何一州(僅為海外屬地)。紅軍認為比起打擊其他目標來說,打擊關島最不容易讓中美情勢升級;藍軍則以攻擊中國港口的基礎設施與停泊軍艦作為回應,而非攻擊其他中國內陸目標。儘管如此,雙方都認為這些攻擊(攻擊關島、攻擊中國港口)跨越了紅線,因為雙方都將其視為對本國領土的攻擊,使得事態進一步升級,中國進而攻擊了夏威夷的美軍基地。
此外,裴迪約翰與瓦瑟認為,在這次兵推中特別令人擔憂的發現,則是中國可能認為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威脅使用核武,而且這種威脅在整場兵推中反覆出現。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與核武庫擴張可能已讓北京相信,使用核武是阻止美國干預武統台灣的最有效手段,中美之間的戰爭確實有可能演變成核戰。尤其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到了2030年將擁有大約1000枚核彈頭(目前數量的三倍左右),因此中國領導人可能會認為,解放軍這幾年將取得足夠的常規與核子武器,從而成功打贏一場「統一台灣」的戰爭。
裴迪約翰與瓦瑟指出,中國曾經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而且解放軍的核武庫規模遠比美軍來的小、同時缺乏製造核威攝的經驗,不過可能也因為如此,中方將選擇率先引爆核武,增加北京警告的可信度。尤其中國無法以傳統武器打擊美國本土,因此中方「很難讓美國人民付出代價」,為了對美國發出「如果華府不退讓,美國本土可能面臨危險」的訊息,中方可能會認為有必要大幅升級警告,因此紅軍在兵推中才會在夏威夷外海上空引爆核武。不過受限於時間限制,藍軍在對此作出反應之前兵推便宣告結束,因此這場兵推未能反映出美方的後續作為。
右為小說《2034》書影(翻攝亞馬遜官網),左為人類首顆原子彈投擲於廣島後造成的蕈狀雲(美聯社)。(新新聞合成)
雖然這場兵推未及檢驗解放軍在夏威夷外海引爆核武的後果,不過曾任北約盟軍統帥的史塔夫瑞迪斯(James Stavridis)上將與前陸戰隊員阿克曼(Elliot Ackerman)在去年出版的《2034:一本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小說》(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中,也曾討論設想美中爆發核戰的可能性。解放軍在小說中拿下台灣與南海後,迫使美軍以戰術核武攻擊廣東湛江,中國則對聖地牙哥回敬核武,最後是美軍在上海投放核武才終於逼降了北京當局。雖然小說中率先發射核武的不是中國,但後續發展卻讓人捏一把冷汗—雙方有可能會互設戰術核武,直到其中一方無法再承受損失為止。
如果先撇開「爆發核戰」這樣的絕望場景,裴迪約翰認為這場兵推帶來的教訓是美軍應當加強在印太區域的部署,確保中國永遠不會在謹慎的考量後決定入侵台灣。為了做到這一點,美軍必須擴大其長程彈藥的儲備、投資海底戰力、確保在第一與第二島鏈之內進行攻擊的能力。即便遭受中方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能以更多基地確保美軍的生存與戰力。裴迪約翰與瓦瑟建議,美國為此應該發展一個願意為防衛台灣作出貢獻的夥伴網路,結合多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軍事能力。這也將是美國面對中國威脅的優勢—美國在印太區域有軍事盟友,而中國沒有。
《與媒體見面》的主持人托德(Chuck Todd)也認為,這場兵推顯示「太平洋版北約」的必要性;參與藍軍的加拉格爾則認為美國迫切需要在印太地區達成更多防務協議,並且檢討「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做法。畢竟中國攻擊台灣時要是碰上美國國會休會,重新召開國會、決定宣戰並授權總統採取行動,恐怕得花上三週時間。裴迪約翰與瓦瑟則警告,中國確實可能在侵略台灣時考慮所有軍事選項,美國已經沒有時間來加強威懾,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採取行動,等到一兩年後恐為時已晚。
(相關報導:
台灣未納入「印太經濟架構」首輪名單 外交部:繼續積極爭取,白宮國安顧問:尋求和台灣深化經濟夥伴關係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