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趕出中國的駐華記者:外界無法具體瞭解中國,造成更多扭曲與誤解

北京人民大會堂。(美聯社)

長期擔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駐華記者的儲百亮(Chris Buckley)在武漢市進入封鎖的當天前往這個COVID-19大流行爆發的中心。那是在2020年1月。

儲百亮說:「回想起來,這聽起來很瘋狂。」他去的時候做好了準備,帶著口罩,保持著適度謹慎,但他沒想到,他在那幾週所看到的一切會在三年後仍然影響著世界。

儲百亮告訴美國之音(VOA):「這是一個大事件,我喜歡報導大事件。它是令人激動的,給人以充實感。我希望這不會讓我聽上去很狂妄。我想成為一個大事件的一部分。」

他的簽證當時即將到期,中國政府已經表示他不會得到續簽。這意味著大流行病的開始是儲百亮在那年春天離開之前能夠在中國境內報導的最後大事件之一。

近年來,北京已經驅逐數名外國記者,或拒絕續簽他們的簽證。中國在2020年表示,它是在回應美國政府此前限制中國官媒工作人員的簽證數量並將其媒體指定為「外國使團」的決定。

當儲百亮在武漢下火車時,他並沒有看到比平時更多的安全措施——這使得部分的報導任務比他預期的要容易。

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儲百亮告訴美國之音:「報導工作很困難,但沒有遭到跟踪一類的限制。人們(對病毒)的擔憂帶來了一些限制。」

儲百亮報導中國已有20多年,他的故事幫助構成了一本新書——《報導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記者口述歷史》(Assignment China: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這本書講述了1940年代至今美國記者對中國的報導。

同樣出現在這本書中的記者魏夢欣(Katherine Wilhelm)曾在1987年至2001年期間在中國為多家媒體做報導,她說:「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國,我們應該關心誰在報導中國。他們日常收集信息的過程是怎樣的體驗?這有助於了解新聞報導是如何產生的。」

《報導中國》一書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首任北京分社社長齊邁可(Mike Chinoy)撰寫。

齊邁可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媒體記者報導中國的方式對大多數美國人理解或誤解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國媒體機構對中國的報導對塑造全世界對中國的感知產生了超出比例的影響。」

齊邁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他眼中的「試圖報導像中國這樣具有挑戰性、複雜性和極其重要的故事所面臨的特殊挑戰」。

他認為,鑑於目前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這個目標十分重要。

齊邁可在1987年至1995年期間擔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北京分社社長。他說,「在天安門事件期間和之後的那段時間,從相對放鬆變為極度壓制,然後再次變得相對放鬆。」

齊邁可說:「在(天安門)鎮壓當晚,我的現場報導都是通過我們在北京飯店陽台上一直連通的電話完成的,因為我們沒有手機。」他說,1989年的鎮壓之後出現了一段嚴格的限制時期,這使得新聞報導變得更加困難,直到1992年。 (相關報導: 秦剛稱「中國土地收回來就絕不再失去」 學者解析這句話用意 更多文章

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指出,外國記者在中國最好的時期是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前夕。陳嘉韻2006年開始在中國報導新聞,她是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的記者,直到2012年被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