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本周對11間涉嫌參與新疆強迫勞動的中國公司施行制裁後,全球超過190個勞權與人權組織23日發動另一項全球倡議行動,呼籲所有服飾品牌與零售商停止使用涉及新疆強迫勞動的原料,並與在新疆營運工廠的中國供應商斷絕合作關係。
全球超過190個勞工權益團體與維吾爾人權團體23日)發起一個名為「結束維吾爾地區強制勞動聯盟」的國際聯盟,呼籲所有服飾品牌與零售商停止使用涉及新疆強迫勞動的原料及產物,並停止成為中國迫害維吾爾人的「共犯」。
It's simple: #EndUyghurForcedLabourYour favourite brands are implicated in forced labour and horrendous rights abuses in the Uyghur region.Tell them to leave.https://t.co/RaHkJsPtLb pic.twitter.com/eoL5UUSqU5
— Uyghur Human Rights Project (@UyghurProject) July 23, 2020
致力推動廢除奴隸制度的「反奴隸制國際」(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執行長歐康諾爾 (Jasmine O’Connor)表示:「現在是服裝品牌丶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用行動來對抗新疆強迫勞動的時刻。服裝品牌必須透過將供應鏈移出新疆並終結與該地區供應商的合作關係,來確保他們沒有透過剝削新疆當地的維吾爾人與其他少數民族穆斯林來獲利。」
過去幾個月,全球多家媒體與智庫紛紛揭露新疆政府將大量關押於再教育營的維吾爾人轉至新疆與中國各地的工廠進行強迫勞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也在今年3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系統性地將至少8萬名維吾爾人轉移至中國9個省份的工廠,統計顯示至少有27間工廠參與了「強迫勞動」計畫。
該報告還點出,至少有83間國際公司的供應鏈中都使用了這27間工廠所生產的原料,其中包含耐吉(Nike)丶愛迪達(adidas)丶Zara丶Gap等服飾品牌。
參與該報告研究的澳大利亞新疆議題專家雷國俊 (James Leibold)告訴德國之聲,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施行的「強迫勞動」是新疆再教育營的延伸,促使中國政府開始將維吾爾人從新疆轉移至工廠的其中一個因素,可能與中國政府對於經濟發展遲緩的擔憂有關。
此外,今年5月中國官媒央視的一則報導也證實,中國政府在今年1月至4月期間依照中國國務院「脫貧攻堅」的策略,在新疆針對貧困家庭施行「有組織的轉移就業」,總共有29.2萬人參與了這項計畫。
報導還指出,新疆政府計劃未來三年持續推動「扶貧規劃」,將南疆四州被列為「深度貧困縣」的22個縣市的1.1萬勞動人力分派至兵團丶國有企業丶紡織服裝丶建築施工企業。
“Global fashion brands source so extensively from Xinjiang that it is “virtually certain” that as many as one in five cotton products sold across the world are tainted with forced labour and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occurring there.” Also #UYghur not Uighur https://t.co/aCuc6UsHLB
— Philomène Franssen (@PhiloFranssen) July 23, 2020
專門研究新疆文化的美國學者雷風 (Darren Byler)向德國之聲表示,各國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相關的研究,因為相關資訊是可以透過追蹤丶挖掘與分析各種公開資訊來驗證的。他向德國之聲表示:「除了公開資訊外,各國政府也能透過微信與中國官媒發出的各種報導來追蹤維吾爾人在哪些工廠進行強迫勞動,以及了解他們通常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三作法讓服飾品牌與強迫勞動脫鉤
「結束維吾爾地區強制勞動聯盟」的研究發現,全球服裝品牌每年仍使用上百萬噸來自新疆的棉花與紗,而全球每5件棉制衣服中,便有一件參雜了新疆強迫勞動所產出的原料。
此外,該聯盟也指控許多服裝品牌與涉及強迫勞動的中國公司都有合作關係,所以即便大型公司都對外稱他們無法忍受供應商出現強迫勞動的情況,該聯盟批評這些公司仍無法清楚保證在與這些中國公司合作時,他們將如何確保供應商的勞動條件符合國際標準。
在全球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Interfaith Center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的資深人權主任施林 (David Schilling)表示:「由於國際社會很難透過實際作為來降低新疆強迫勞動對產業帶來的影響,所以服裝品牌與零售商一定要采取足夠的對策與跟新疆有連結的中國供應商終止合作關係,這樣他們才能確實遵守符合聯合國定義的人權規範。」
為了確保全球服裝品牌都能加入他們的倡議行動,「結束維吾爾地區強制勞動聯盟」提出了三項具體的作法,包含要求服裝品牌停止使用新疆出產的棉花丶紗或是紡織品,與在新疆有營運工廠並接受中國政府補助的供應商斷絕合作關係,並禁止任何在新疆以外地區營運工廠的供應商參與中國政府主導的「援疆」強迫勞動計畫。
總部位於華府的維吾爾人權項目是「結束維吾爾地區強制勞動聯盟」的其中一個成員組織,該組織的資深倡議與傳播經理艾文 (Peter Irwin)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該聯盟已積極與各大服飾品牌聯繫,並清楚表明他們將持續追蹤各品牌審視供應鏈的強迫勞動情形的進度。
艾文説:「我們希望不用從政府端向各服裝品牌施壓,各公司便會自行展開確保供應鏈無新疆強迫勞動元素的相關工作,但實際情況仍要取決於各公司是否有決心要將供應鏈移出新疆。雖然各國政府有方法去約束服裝品牌,但這種作法通常比較缺乏效率,因為供應鏈與國際商務都相對復雜。然而,這些服裝品牌有義務對消費者與社會表明,強迫勞動是不好的,且他們一定得盡一切努力杜絕強迫勞動。」
The "End #Uyghur Forced Labour" project aims to raise awareness of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whose products could be linked to this camp in #China.Campaign website:https://t.co/QhE828A2xd
— Steven Rowe (@stevendrowe) July 23, 2020
此外,清潔成衣運動 (Clean Clothes Campaign)的緊急倡議行動專員楊政賢也告訴德國之聲,不論各國政府是否投入終結新疆地區強迫勞動的行列,服裝與家庭用品品牌跟零售商都應該要防止供應鏈中出現強迫勞動的情形,並確保他們的商業活動沒有在助長這類型的人權迫害。
楊政賢告訴德國之聲:「歐洲政府正在慢慢的建立相關機制來確保企業有責任保護人權,但東亞地區的各國政府,離這個目標仍十分遙遠。隨著東亞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服裝市場,各品牌必須主動的去避免人權迫害的情況,不論各國政府的政策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