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黑田時代」面臨嚴酷的命運:日本銀行歷經10年後更換行長

日本政府提名植田和男(Kazuo Ueda)為日本央行下一任行長。(AP)

日本央行將在2023年春季更換行長。將如何修訂長達10年的稱超常規貨幣寬鬆政策?一位元獲得石橋湛山獎的記者預測了等待新行長的命運。

未能兌現的公開承諾

日本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將於今年4月8日結束其兩屆共10年的任期。岸田內閣預計將在2月份向國會提交一份繼任人選,但新任行長是否會繼續維持現有的「超常規貨幣寬鬆政策」,還是會試圖改變路線,將極大地影響國內外的金融市場。這將是國際金融界今年最受矚目的任命,對於在低支持率下掙扎的首相來說,將是「總體經濟管理的支柱,其人選絕不允許出現失誤」 (首相親信語)。

2013年春,黑田東彥在就任第31任行長時宣佈「在兩年內將貨幣基礎翻一番,實現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2%」,並親自啟動了被稱之為「超常規」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其戰略思想是借助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擺脫通貨緊縮。

結果,民間金融機構在日本央行的經常帳戶從「量化寬鬆」開始的2001年的5兆日圓,曾一度膨脹到幾乎100倍,達到500兆日圓(目前約為480兆日圓)。為這些經常帳戶增加現金的貨幣基礎也超過600兆日圓,遠遠超過GDP的規模。即使與西方國家的央行相比,日本央行也顯得格外突出。

另一方面,作為對這種大量貨幣供應的回報,日本央行從市場上購買了大量的國債,其持有量超過了國債發行餘額的50%。此外,日本央行史無前例地購買了股票(ETF=上市交易基金),按帳面價值計算,已高達36兆日圓。

然而,儘管進行了如此大膽的「經濟實驗」,黑田在前9年的任期內,價格通貨膨脹率從未超過2%。在最後的第10年,物價終於飆升,但這並不是超常規寬鬆政策帶來的效果。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只是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油價上漲,以及美國迅速收緊貨幣導致的日圓對美元貶值所致。

新總裁將背負的「負遺產」

公眾對漲幅超過3%的物價越來越不滿。然而,黑田堅持認為「漲幅最終會放緩」,寬鬆政策要繼續下去,直到實現穩定的物價上漲和薪資上漲。儘管在去年年底擴大了長期利率的波動範圍,但恐怕還是準備在維持目前框架的情況下將接力棒交給下一任行長。

這是黑田的執行團隊堅定不移的自我評估:「超常規寬鬆政策消除了通貨緊縮,讓景氣從穀底開始回升,增加了就業。」

然而,站在接力棒被傳過來的那一邊,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觀——就是說躍入視野將是令人茫然的「負遺產」。不管喜不喜歡,新任行長在接下來的5年任期中都面臨著化解膨脹至極的複雜政策,使之回歸正常的嚴峻使命。

岸田首相雖然基本上重視寬鬆路線,但表現出與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推行的再通脹政策保持一定距離的姿態,一般認為他任命「再通脹主義者」擔任新的行長和副行長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被委以從安倍經濟學中「逐步轉換」重任的新執行團隊大致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實施寬鬆政策,同時對超常規寬鬆政策進行全面檢討。總結出過去10年的成效和代價,並在此基礎上決定「保留什麼,修改什麼」。 (相關報導: 日本人在家、外食,都最愛這種魚:挪威鯖魚如何比下鮭魚,悄悄稱霸日本餐桌? 更多文章

挑戰重重的「出口戰略」

特別是,就黑田認為的「為時尚早」的退出超常規寬鬆政策,政府很有可能在密切關注當前經濟和物價的同時,著手進行退出戰略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