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浪湧一波波,近期單日新增中重症人數均達百人上下,死亡人數更連續多天呈雙位數。然依政府推估,現在還未到疫情頂峰,一旦國內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破10萬、15萬、20萬……,國內每天死於新冠肺炎人數甚至可能增至100到300人。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少專家學者點出,醫院量能保留給中重症患者是對的,但把第一時間判斷不需住院的確診者全往家裡「塞」,風險也很高。所以結論是,國內集檢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的「量」與「能」,必須立即提升。
「政府及一堆醫師都告訴民眾,Omicron感染者多為輕症與無症狀,所以無須過度擔心每天幾萬幾萬增加的本土新增確診人數。但近日我即使只看每天新增的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還是覺得膽戰心驚,尤其想到家裡還有沒打疫苗的老人與小孩時,就嚇的沒有辦法再想下去了。」小憂(化名)表示。
台灣自今年(2022)3月下旬進入Omicron社區傳播,本土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從4月1日「破百」到4月15日「破千」花了15天;從4月15日「破千」到4月28日「破萬」更只花了13天。接下來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更是平均每2到3天就增加1萬例,截至5月11日的單日新高記錄已達5萬7188例。不少民眾這才感受到所謂「身邊若沒有朋友確診,可能代表你沒朋友」,原來並不只是個冷笑話。
集檢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量能不足,入住條件不寛鬆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很早就意識到,以Omicron驚人的傳染力,包括台灣在內,沒有任何國家的醫療體系能夠百分之百收治確診者;若不及早採行輕重分流,註定會步上香港高致死率的後塵,於是快速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居家照護是保全醫療體系的重要政策,但對於新冠肺炎確診者來說,第一時間被診斷輕症,或某種程度可能就是排不到病床的患者,就只有被放在家裡這個選項,這樣做真的對嗎?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或許有民眾會說,不對啊,除了醫院、居家,不是還有有醫護進駐的中央集中檢疫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嗎?
但事實上,從Omicron疫情開始,各醫院專責病床與負壓病床不斷加開,500床以上大型醫院開出的病床比率一路從5%增至目前的30%,截至5月11日全國總床數已達1萬1080床。反觀照說應是醫院病床數以倍計的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旅館床數,卻至今只有1萬1859床(52家集中檢疫所共7467床、43家防疫旅館共4392床)。
各醫院專責與負壓持續加開,但理應數以倍計的集中檢疫所連同加強型旅館床數,卻至今只有1萬1562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因為集檢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量能不足,目前只有70到79歲、65到69歲且獨居、懷孕35周以內孕婦才能入住,條件並不寛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光醫院副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表示,台灣針對新冠肺炎確診者表面上雖採三級輕重分流,但因中間這一環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的量能嚴重不足,導致大量患者只能往醫院與居家兩邊硬擠。而最後的結果是,一方面醫院專責與負壓病床怎麼開都不夠,另方面平均92%確診患者都只能接受居家照護的情況,也令人擔憂。
居家照護對象應納入疫苗接種史的考量
中西醫雙執照醫師、彰化東方中醫診所副院長翁銘佑也說,在每天新增數萬名確診者的Omicron浪潮中,啟動居家照護雖是不得不的作為,但住家畢竟不是醫療院所,家人也不是醫療專業人員,一旦患者病情突然出現變化又未能被及時察覺,送醫不及的情況就有可能發現。
所以,居家照護對象不能只依簡單的年齡,或是否獨居、懷孕區分,至少還應納入疫苗接種史的考量。例如50歲以上民眾至少須曾完全接種2劑疫苗,70歲以上老人更必須接種3劑疫苗,即有疫苗完整保護降低衍生中重症的機率,才比較適合接受居家照護。
若居家照護不該占所有確診者的90%以上,那比率應該是多少比較合理呢?
單日確診人數數以萬計,熱區內大醫院的專責病床都是滿了就開、開了就滿、滿了再開,且無論怎麼加開都瀕臨飽和,排擠非新冠肺炎患者的疑慮也愈來愈高。(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提供)
以新加坡的經驗為例,由於星國政府一開始就利用樟宜機場展覽館等國內大大小小的場地,大量改裝成「輕症治療園區」。因此直到該國Omicron疫情的最高峰,即當全國人口僅台灣4分之1的新加坡,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亦達2萬6000多人時,除了極少數被收治住院的中重症患者,仍有60%患者能夠入住輕症園區;僅有40%無症狀或症狀實在非常輕微,且有完整疫苗接種史的民眾才在家接受居家照護。
各集檢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 醫護1人竟要負責80到100床
翁銘佑強調,就算無法比照新加坡60%確診者入住輕症園區的高標準,台灣集中檢疫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最低程度也應整備足夠10%確診者可以入住的床位。以目前國內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已逾5萬例,10%即為5000例,又每名確診者至少須入住5天,即至少需要2萬5000床。以此類推,若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達10萬例時,就需要5萬床。而對比現有床位僅1萬多床,即知政府在這部分的整備,是遠遠不足的。
除了「量」以外,國內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的「能」也急待提升。據瞭解,目前各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雖有醫護人員進駐,但平均1個人要負責的床數高達80到100床。更甚者,撇除旅館都是強調隱私需求的隔間設計,現有集中檢疫所多是徵用救國團或公務人員訓練中心房舍,這些地方同樣也都是一間一間的房間;患者入住後,房門一關,醫護還是無法與患者面對面,只能透過電話或視訊關心患者的健康變化,稍不留神,也還是有可能發生憾事。
根據亞東醫院的統計,其責任區板橋、樹林確診者高達92%都只能在家接受居家照護,能擠進醫院、集檢所或加強型防疫旅館者都是少數。(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提供)
前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塗勝雄表示,無論是集中檢疫所、加強型防疫旅館,或是目前占最大宗的確診者居家照護,遍布全國各鄉鎮的1萬1450家診所醫師,絕大多數都非常願意奉獻心力,但過去礙於政策遲遲未到位,他們就算想做也無從參與。
抗病毒藥物得要更普及、更及時
除了基層醫護人力的整合與調配,塗勝雄認為,重中之重還是抗病毒藥物的普及性與及時性。雖然現在中央已將可以開具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的處方權力,從原本的醫院專責病房醫師下放到負責確診者照護的視訊診療醫師,備藥地點也從中央倉儲擴散至各縣市核心藥局;但目前基層診所醫師即使第一時間發現有轉中重症風險的確診病人,手邊還是沒有藥物,甚至也沒有處方權力,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可能錯失患者的黃金救治期。
口服抗病毒藥物給藥管道不夠普及與及時,且至今第一線醫護仍未被納入優先給藥對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目前政府採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的Paxlovid及默克的Molnupiravir總計為全人口的3%、約70萬人份,其中Paxlovid因適用對象涵蓋12到17歲青少年及孕婦,臨床試驗效果也比較好(若能在患者出現症狀5天內用藥,預防重症及死亡效果可達9成),而隨著近日疫情激增,該藥物的使用也在快速消耗中。
以今年5月為例,根據CECC統計,5月1日到5月8日國內Paxlovid處方使用量共計739人份,即平均每天處方92人份,但到了5月9日,單日處方量即高達819人份,是過去8天平均的8.9倍。相較之下,默克的Molnupiravir處方量雖沒那麼多,但因政府對該藥的採購量也比較少,所以等到疫情真正達到頂峰時,預估僧多粥少的窘境還是非常有可能發生。
隨著疫情高漲,口服抗病毒藥物也在快速消耗中,尤其是輝瑞的Paxlovid,最新統計5月9日單日處方量819人份,就是過去8天單日平均的8.9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減災救命,速度才是重點!」翁銘佑強調,很多人都在問,Omicron最高的浪頭來襲進入倒數階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台灣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搶救更多生命?他認為,民眾尤其是老人持續接種疫苗當然很好,但因疫苗接種到發揮保護效果仍須至少2周的時間,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已不是接種疫苗,而是及時給藥,尤其必須優先保護醫護人員,讓他們能夠保持量能與騰出雙手拯救病人。
但或因政府的藥物採購量真的有限,也或許現有口服抗病毒藥物真的不便宜(以輝瑞Paxlovid為例,每人份一個療程藥價折合約需新台幣2萬元)。因此,CECC公布最新版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對象,包括大於等於65歲且患有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以及慢性肺病肝病、精神疾病患者、BMI大於等於30的肥胖者、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甚至還包括有菸癮或已戒菸者……,卻還是未將醫護人員納入優先給藥對象。
將病床留給中重症患者,不能只流於說教
防疫脫不開人性,大難當頭,第一個保護自己及身邊的家人是人性,更是本能。所以,政府希望民眾保留珍貴的醫院量能,將病床留給真正需要高度介入治療的中重症患者,不能只流於說教,一定要將集中檢疫所、加強型防疫旅館以及居家照護的醫療照護通通做到位,用完整的配套措施讓民眾相信,無法住進醫院並不代表被放棄,還是可以獲得最適切的專業照顧,且一旦病情出現變化,還是有暢通的綠色通道可以上轉被醫院及時收治。
(相關報導:
顏厥安觀點:以為自己絕對無誤,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
更多文章
)
近來各大醫院急診都被擠爆,呼籲民眾在關心自己的PCR(核酸檢驗)時,也不要妨礙了別人的CPR(心肺復甦)。(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提供)
最後還是要引用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的呼籲:「民眾在關心自己的PCR(核酸檢驗)時,不要妨礙了別人的CPR(心肺復甦)。」大家不要忘了各國的前車之鑑,即當大醫院尤其是急診都被擠爆,紛紛崩潰的時候,其對非新冠肺炎患者造成的排擠與傷亡,勢將遠大於新冠肺炎確診者。到那個時候,中重症確診者就算能夠擠進醫院病床,恐怕也得不到應有的治療與照護,更別提屆時單日葬送寶貴生命的人數,絕對不僅僅是檯面上死於新冠肺炎的數據統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