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無法住院就只能在家?提升集中檢疫所量能與口服藥物,不能等

新冠肺炎確診數每日創新高,民眾們憂心忡忡。圖為民眾在篩檢站進行快篩。(資料照,柯承惠攝)

Omicron浪湧一波波,近期單日新增中重症人數均達百人上下,死亡人數更連續多天呈雙位數。然依政府推估,現在還未到疫情頂峰,一旦國內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破10萬、15萬、20萬……,國內每天死於新冠肺炎人數甚至可能增至100到300人。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少專家學者點出,醫院量能保留給中重症患者是對的,但把第一時間判斷不需住院的確診者全往家裡「塞」,風險也很高。所以結論是,國內集檢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的「量」與「能」,必須立即提升。

「政府及一堆醫師都告訴民眾,Omicron感染者多為輕症與無症狀,所以無須過度擔心每天幾萬幾萬增加的本土新增確診人數。但近日我即使只看每天新增的中重症及死亡人數,還是覺得膽戰心驚,尤其想到家裡還有沒打疫苗的老人與小孩時,就嚇的沒有辦法再想下去了。」小憂(化名)表示。

台灣自今年(2022)3月下旬進入Omicron社區傳播,本土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從4月1日「破百」到4月15日「破千」花了15天;從4月15日「破千」到4月28日「破萬」更只花了13天。接下來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更是平均每2到3天就增加1萬例,截至5月11日的單日新高記錄已達5萬7188例。不少民眾這才感受到所謂「身邊若沒有朋友確診,可能代表你沒朋友」,原來並不只是個冷笑話。

集檢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量能不足,入住條件不寛鬆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很早就意識到,以Omicron驚人的傳染力,包括台灣在內,沒有任何國家的醫療體系能夠百分之百收治確診者;若不及早採行輕重分流,註定會步上香港高致死率的後塵,於是快速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居家照護是保全醫療體系的重要政策,但對於新冠肺炎確診者來說,第一時間被診斷輕症,或某種程度可能就是排不到病床的患者,就只有被放在家裡這個選項,這樣做真的對嗎?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或許有民眾會說,不對啊,除了醫院、居家,不是還有有醫護進駐的中央集中檢疫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嗎?

但事實上,從Omicron疫情開始,各醫院專責病床與負壓病床不斷加開,500床以上大型醫院開出的病床比率一路從5%增至目前的30%,截至5月11日全國總床數已達1萬1080床。反觀照說應是醫院病床數以倍計的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旅館床數,卻至今只有1萬1859床(52家集中檢疫所共7467床、43家防疫旅館共4392床)。

各醫院專責與負壓持續加開,但理應數以倍計的集中檢疫所連同加強型旅館床數,卻至今只有1萬1562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各醫院專責與負壓持續加開,但理應數以倍計的集中檢疫所連同加強型旅館床數,卻至今只有1萬1562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影響所及,依CECC最新政策,輕症或無症狀民眾中,嚴格說來也只有70到79歲、65到69歲且獨居與懷孕35周以內孕婦才能入住,條件並不寛鬆。 (相關報導: 顏厥安觀點:以為自己絕對無誤,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更多文章

因為集檢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量能不足,目前只有70~79歲、65~69歲且獨居、懷孕35周以內孕婦才能入住,條件並不寛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因為集檢所及加強型防疫旅館量能不足,目前只有70到79歲、65到69歲且獨居、懷孕35周以內孕婦才能入住,條件並不寛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光醫院副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表示,台灣針對新冠肺炎確診者表面上雖採三級輕重分流,但因中間這一環集中檢疫所與加強型防疫旅館的量能嚴重不足,導致大量患者只能往醫院與居家兩邊硬擠。而最後的結果是,一方面醫院專責與負壓病床怎麼開都不夠,另方面平均92%確診患者都只能接受居家照護的情況,也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