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眼中的「乖孩子」變了?「DQ」後首場立法會選舉:澳門投票率創新低,被寫上「垃圾」的廢票大增

(BBC中文網)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12日舉行立法會選舉,產生新一屆立法會中的26名議員。本次選舉的投票率只有42.38%,創澳門1999年政權移交後歷史最低,廢票和白票的比例也相當之高。

澳門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在今年7月取消21名參選人的參選資格,是澳門政權移交以來首次針對民主派採取「DQ」行動。有分析指出,這是導致投票率低的重要原因。

澳門是除香港以外、中共治理下的另一個特別行政區,也實行「一國兩制」政策,但與香港相比,反對派多年無能力影響政府施政。因此北京稱澳門是「一國兩制的榜樣」,在外界看來,澳門是北京眼裏的「乖孩子」。這次澳門立法會選舉是「DQ」行動之後的首場選舉。

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列席立法會會議回答議員提問(新華社圖片13/4/2021)

民主派參選名單被全數DQ引起輿論擔憂澳門立法會變成「一言堂」。

「DQ」被疑拉底投票率

根據官方數字,本次立法會選舉共有32.3萬人投票,投票率只有42.38%,較上屆2017年選舉低近15%。選票中的空白票超過3100張,大約是上屆四倍;廢票有近2100張。

電視畫面顯示,負責核票的總核算委員會在大螢幕上顯示的廢票中,多張選票上被寫上「垃圾」、「醜」等字句,以示抗議。

一位研究政治學的澳門學者告訴BBC中文,本次投票率低以及白空、廢票比例高,「很大程度在於DQ對澳門民眾帶來極大衝擊。」

這位要求匿名的學者解釋說,澳門民主派原本已經是議會中的絶對少數,沒有能力成為關鍵少數,對澳門政府的施政幾乎沒有制衡。「他們在議會存在的意義不過是代表一個不同的聲音,但連這樣無關緊要的存在都會發生DQ事件,對相當一部分澳門人來說衝擊很大。」這位學者因擔心受到影響而不願具名。

「他們質疑,澳門都已經這麼乖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這位學者說,年輕世代尤其覺得遊戲規則徹底改變了,他們擔心原有的生活習慣也將被打破,包括可以隨意瀏覽國外網站的自由,以及表達觀點而不受到打擊的自由等。

今年7月初,澳門選舉管理委員會取消(DQ)了6組民主派人士參選資格,聲稱有證據顯示他們不擁護《基本法》以及不效忠澳門特區。被取消資格的有競逐連任的直選議員吳國昌、蘇嘉豪,以及前立法議員陳偉智等。

被取消資格的人士代表了三個組別,其後又有部分參選隊伍退選,最終參選的組別由上一屆24隊跌至14隊,爭逐14個直選議席,是政權移交以來最少組別參選的一次。

在以針砭時弊為主的澳門報紙《愛瞞日報》Facebook相關報導下,有不少澳門民眾的留言,諷刺官方以疫情和天氣影響為由解釋投票率低。

一位網友寫道「選不選舉沒有區別......閉門自己玩。『水清無魚,堂清無賢』。有心就學下新加坡啦,明明是專政都留幾個反對聲音,做戲都留一手。」

另一位網友則諷刺說,「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去Donki買口罩了」。Donki是日本連鎖商店,近日剛在澳門營業,是許多年輕人的「打卡」聖地。 (相關報導: 12國議員網路發聲「挺台抗中」!蕭美琴宴請立陶宛議員,感謝捐贈疫苗雪中送炭 更多文章

音頻加註文字,

2019年12月:澳門民主派議員區錦新談「愛國愛澳」為何難以複製成「愛國愛港」。

社團動員或拉底投票年齡層

上述澳門學者還說,社會動員的不均衡也是導致人們不願投票的原因。他指出,「在澳門選民結構中,40歲以下的選民比例相較於該年齡段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偏低,大概低了3%左右,這部分人更傾向於支持民主派,因此很有可能不去投票,或者投廢票或白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