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巴黎聖母院慘遭祝融近1周,法國巴黎消防員20日又忙著在各地撲滅零星火災,因為「黃背心」群眾再度走上街頭,不滿他們在抗議經濟不平等的時候,卻有數百萬經費用於修復巴黎聖母院,而示威行動變成暴力衝突,部分人士縱火燒車,對警方投擲石塊,警方則用催淚瓦斯和震撼手榴彈驅散群眾,超過200人被警方逮捕拘留。
示威群眾吶喊:「巴黎聖母院什麼都有,悲慘世界什麼都沒有!」《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都是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名作,前者即《鐘樓怪人》。
聖母院大火後 黃背心首度上街
這是第23次周末登場的「黃背心」(gilets jaunes)抗議活動,參與群眾不滿高稅收和經濟不平等而發起的反政府示威行動。法國內政部表示,20日全法國有9600人發起示威,巴黎就約有6700人響應,且為了因應約2萬人湧入巴黎參加示威,警方出動6萬人維安,並設置2萬多個檢查哨。這次示威人數比上周的7500人多,但相較於2018年11月16日首次示威的逾28萬人,仍舊算少。

「這場(示威)很對社會正義而言重要」,參與示威的黑德(Jean-Baptiste Redde)告訴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我們必須幫助貧困、傷殘、無處可居的人,堅持下去很重要。」不過這場示威的怒火,一部分是由15日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大火點燃,因為這座800多年歷史的古蹟建築毀損,富豪捐贈超過10億歐元(約新台幣340億元),示威群眾認為此舉相當「偽善」。
Tear gas is thrown as weekend 23 of yellow vest protests begin in Paris.It's the first set of protests since the #NotreDame fire.More 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ere: https://t.co/oBjhgILgGW pic.twitter.com/J6Xp0zI7kX
— Sky News (@SkyNews) 2019年4月20日
不滿富豪捐款 群眾高喊:人命優先
「黃背心」示威群眾揮舞的標語寫道:「聖母院有數百萬元,那我們呢?窮人呢?」「人命優先,把10億歐元給『黃背心』」《衛報》指出,不少示威群眾對於國際社會捐款資助巴黎聖母院重建,卻對「黃背心」運動爭取經濟平等視而不見,感到相當沮喪。此外,群眾原想到聖母院前抗議,但被警方擋在數百公尺之外。
示威者佛黑勒(Jose Fraile)告訴《華盛頓郵報》:「我知道巴黎聖母院遭祝融毀損是一大悲劇,但人命應比石塊還重要。」已經退休的柯斯堤(Antonio Costes)則說:「我沒興趣加入『黃背心』,但我理解他們為何憤怒,因為有很多的不公不義。」示威衝突20日午間在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épublique)爆發,警方則在社群網站上,特別把和平示威的「黃背心」抗議者與這群滋事分子做區隔。

出動6萬警力 超過200人被抓
警方動用催淚瓦斯、震撼手榴彈及水柱驅離鬧事者,消防員也忙著撲滅激進分子燒車燃起的火焰,巴黎警方表示,超過200人遭逮捕拘留。為了平息「黃背心」怒火,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1月13日發表「告法國國民書」(Lettre aux Français),宣布1月15日至3月15日展開「全國大辯論」(grand débat national),而馬克宏原訂4月15日做出結辯,卻遇上聖母院火災。

馬克宏決定延至4月25日做出結辯,不過原本發送給媒體的講稿卻已外流,內容包括同意降低中產階級的稅收、重新考慮廢除向大企業徵收富人稅的決定,同時因應通膨來調整最低補助金額。馬克宏還計畫關閉專門培訓公務員的國家行政學院(ENA),因為該校被批評只讓精英就讀。法國民調公司「Odoxa」指出,多數民眾支持這些改變,但「黃背心」群眾認為做得「太少、太遲」。

馬克宏4月25日結辯 黃背心群眾埋單嗎?
「我當時投給他(馬克宏),因為別無選擇」,「黃背心」領袖之一的霍德希格(Jerome Rodrigues)直言,「但除了銀行家,他無意幫助其他人,他不把我們的問題當問題,所以可輕而易舉的改變態度......世界有因法國(巴黎聖母院)火災而停止運轉嗎?我想這是政府策略,想藉由放出消息來換取更多時間,好讓我們埋單,改變我們對他的譴責」。
法國政治評論員阿法帖(Jean-Michel Aphatie)則稱,「黃背心」示威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但因示威運動缺乏明確目標和領袖,也很難達到目的,「他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每周六出門抗議」。「黃背心」導火線在馬克宏要調漲燃料稅,儘管最後作罷,但1名示威者告訴《衛報》:「我們還沒看到政府釋出強而有力的政策,我們還在等,而且急需對民主、稅收、社會和環境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