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瓊奪奧斯卡不只是「政確」:亞洲女性在好萊塢的百年奮鬥史

遲來的認可僅僅是起點而已,亞裔女性未來在好萊塢的路仍然漫長。

《媽的多重宇宙》橫掃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11項,最終捧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影片剪輯7項大獎。

雖然這屆奧斯卡給很多人的觀感是「政治正確到沒有懸念」,但確實創造了歷史──不但首度由科幻片拿下最佳影片,楊紫瓊也成為首位拿下奧斯卡影后的東亞演員。

楊紫瓊的獲獎感言令人動容,她舉起小金人獎座時表示:「給所有此刻正在看著我的長得像我一樣的小男孩、小女孩們,這是一盞充滿希望和可能性的燈塔,這證明了遠大的夢想真的能夠成真。」

事實上,楊紫瓊獲獎真正帶來的鼓舞人心意義恐怕不是對於我們,而是對於身在美國的那些黃皮膚面孔。

楊紫瓊抱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亞裔女演員。(圖/AP)
楊紫瓊抱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亞裔女演員。(圖/AP)

百年奧斯卡1788位被提名演員,僅4位亞裔獲獎

雖然將楊紫瓊歸為「亞裔」不太準確──她是馬來西亞華裔,和英文媒體使用 “ Asian” 時所指向的亞裔美國人並不一樣,但這次她和關繼威得獎,許多在美國的華裔以及東亞移民後代,哪怕並不關心電影本身,也共享了這份榮光。他們更能共情這種「夢想成真」具有的象徵意義。

奧斯卡投票截止前,楊紫瓊在IG分享了一篇《Vogue》雜誌記者撰寫的文章〈我們已經超過20年沒有非白人演員獲得最佳女主角了,2023年會改變嗎?〉。文中提到:和楊紫瓊共同角逐影后的凱特布蘭琪已經拿過兩次奧斯卡,而楊紫瓊如果得獎,則是天翻地覆的改變。楊紫瓊很快刪文,沒有造成太大的公關危機,但其實她轉PO時提到的「這不是為我個人,而是為了每一位長得和我一樣的(黃皮膚)女孩」,恰恰符合奧斯卡希望迎合的時代趨勢。

如《虹膜》所說:奧斯卡並非旨在「嘉獎藝術」,而是「尋找時代的標籤」,近年更試圖展現銳意改革的精神。女性和有色人種在好萊塢的鏡頭前後都「代表性不足」的事實,早就需要被改變。而今年剛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

今年共有4位亞裔演員獲得提名,而在奧斯卡此前長達94年的歷史裏,1788位被提名表演類獎項的演員,只有19位是亞裔,獲獎的更屈指可數只有4位(最佳女配角:日僑梅木三吉《櫻花戀》、最佳男主角:印英混血Ben Kingsley《甘地傳》、最佳男主角:柬埔寨華裔吳漢潤《殺戮戰場》、最佳女配角:南韓尹汝貞《夢想之地》),這個比例足以說明亞裔角色在好萊塢始終處於邊緣地位。

所以,如果只用「政治正確」去簡化這次學院獎頒獎結果所代表的對於「黃皮膚」的肯定、認同與接納,也是非常狹隘片面的。亞洲面孔在好萊塢視野裏所取得的每一寸注目,背後都有無數前人在表演生涯裏被辜負的付出,以及亞裔整體在經年累月裏所承受的各種歧視與刻板印象。 (相關報導: 劉文:媽的亞裔美國多重宇宙 更多文章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尹汝貞(右)、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AP)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尹汝貞(右)、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AP)

1930年代:演員不承認亞洲血統、白人塗黃臉演出東方角色

楊紫瓊究竟算不算首位被提名奧斯卡影后的「亞洲血統」女性演員,目前看法不一。英文媒體如《華郵》、《好萊塢報導者》都認為1936年憑 “The Dark Angel” 被提名最佳女主角的Merle Oberon才是角逐影后的「亞裔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