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白雪公主可以是黑人嗎?五種角度談迪士尼的「政治正確」

迪士尼1937年動畫電影《白雪公主》(Public Domain)

從「尊重原著」引出的批評是高度選擇性的——改編作品裡缺乏原作依據的細節比比皆是,但這些批評大致只針對膚色。

日前迪士尼公佈《小美人魚》真人電影版演員名單,主角愛麗兒將由黑人歌手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

演員和「原著角色」膚色不同引起爭議,這並不是第一次。

反對者認為這些做法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並且會破壞他們關於作品的美好回憶。支持者則認為,若這些標竿角色能代表更多族群,就能為更多人帶來力量。以下我想回應一些對於改編的顧慮。

不要怪罪政治正確比較好

讓我們先從比較簡單的說起。

當你覺得眼前的作品很差,「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通常無助於你說明作品為何不好,因為就算這是事實,也是關於創作動機,而不是關於作品本身。或許「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真的跟作品的低品質有因果關係,但你也得先說明作品的品質低落,這個因果關係的建立才會有意義。此外,「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的批評,實務上也容易導致討論離題,成為歧視言論和政治正確的戰場,反而跟你在意的作品越離越遠。

所以,如果你想好好討論作品,簡單的訣竅是不要用「作品背後有政治正確動機」來說明作品如何糟,這在理論上不是好說明,在實務上不會帶來好結果。

為什麼都是白人換成其他膚色?

有些人認為現在遍地都是「白人換成其他膚色」,覺得背後有政治正確陰謀。然而這是出於倖存者偏誤,比較完整的事實應該是:

  1. 因為白人文化強勢,所以最流行的神話、童話和科幻故事多半以白人為主角。
  2. 就算這些故事藝術加工的方向是隨機的、沒受限制,比起其他膚色的主角被換掉,你自然也會看到比較多白人被換掉。這是因為在原初池子裡白人主角比例最大,不是因為現在有人蓄意對付白人。

當然,我相信當代藝術加工的方向並非隨機,因為反過來的說法未必成立:就算沒人蓄意對付白人,那有沒有人蓄意給其他膚色的演員機會呢?

我相信有,並且也相信這樣做有助於建立更好的創作環境,這個環境會有來自更多文化的創作者加入,並且受鼓勵去做各種過去不常見的嘗試。

迪士尼《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將由黑人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主角愛麗兒。(資料照,美聯社)
迪士尼《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將由黑人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主角愛麗兒。(資料照,美聯社)

虛構角色有所謂本質嗎?

一旦膚色不同,角色就備受質疑,這顯示大家很在意膚色,認為那代表了某角色的「本質」。在多數情況下你可以把角色的身高、長相換掉,但不能把膚色換掉,有些人對此很敏感並會因此出戲。

然而,虛構角色的膚色什麼時候會真的成為了角色不可替換的本質呢?

許多人認為白雪公主必須膚白如雪,因為《格林童話》就是如此描述的。

不過我並不這麼認為。

對我來說,只要是因為外貌受到鏡子認可而遭人嫉妒迫害,就算是白雪公主,因為這是這童話設定當中最有趣的地方。

白雪公主必須要因美貌遭嫉,但你不需要皮膚白如雪,也可以因美貌遭嫉,況且現在的審美觀已經跟19世紀初期的德國不同。雖然在原著裡,「白雪公主」這個命名確實是基於女嬰皮膚白如雪,但皮膚白的角色很多,對我來說這只是個命名的插曲,並不是白雪公主的本質。

我可以接受某個改編的《白雪公主》故事裡有個黑皮膚的白雪公主,並且用「你叫白雪公主,但你整個是黑的,現在是怎樣?」謹慎的製造一些有趣的橋段,若這個故事叫做「黑炭公主」,就無法這樣玩。

不過我也同意,「虛構角色有哪些本質?」是相當困難的問題。 (相關報導: 孫小椒專欄:「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更多文章

改編的孫悟空要跟《西遊記》原著的孫悟空相差多大,才會失去同一性(identity),開始沒資格被稱為「孫悟空」?好在我們其實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能探討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的膚色。因為我們可以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