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新創勞資爭議2》不止Gogoro,「員工認股權」爆亂象,問題該如何解?

Gogoro遭指控長期將員工認股權作為員工報酬一部分,但員工離職後全部被沒收,引發勞資糾紛。(資料照,黃耀徵攝)

員工認股權流入大老闆人頭戶現象屢見不鮮,現在又出現新創公司發放股權,若沒等到上市,也一毛錢都拿不到,成為壁紙一張。當初立法設計的員工多元獎酬工具,目的是讓企業用人更為彈性,但弊端陸續浮出檯面,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才合理?

愈來愈多新創企業、科技產業用員工配股方式激勵員工,並留住人才,不過近幾年來也爆發諸多亂象。例如國巨、金寶多年前曾被質疑,大老闆用身邊司機、兒女、保全等當人頭認股,近期《新新聞》則是接獲員工投訴,新創公司Gogoro長期將員工認股權作為員工報酬一部分,但員工離職後全部被沒收,引發勞資糾紛。

原本為了讓科技業留住人才的新興法案,卻可能有法律模糊空間,這個現象到底該不該來檢討?

讓公司留住關鍵人才,《公司法》2018年大翻修

為了讓公司留住關鍵人才,或是讓公司多一份工具獎勵員工,《公司法》2018年大翻修,給予員工獎勵制度上有重大變革。公司可以用員工認股計畫(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或員工持股計畫(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的方式,發放股權給重要員工或做為員工報酬。而常見的發放方式有5大類,包括員工盈餘分派、現金增資保留員工認購、庫藏股轉讓員工、員工認股權憑證、限制員工權利新股。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近幾年愈來愈多公司利用這種方式發放股權給員工,目前業界最常見的就是「員工認股權憑證」或「限制員工權利新股」。例如台積電去年(2021)首度發放2600張限制型員工股票,用來留住公司高階主管,預估市值將超過15億元。另外鴻海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在2019年,也曾折價發行員工股票期權與限制股,用來搶人才、激勵員工士氣。不過,近幾年來也爆發諸多亂象。

亂象一:老闆認股自肥案,占員工、股東便宜

員工認股權原本是企業激勵員工手段,以事先約定價格,讓員工在一定年限內購買公司股票,如果公司營運狀況蒸蒸日上,股價上漲高於事先約定價格,員工執行認股權後,價差就是員工報酬一部分 。

但也爆發許多亂象,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曾被媒體揭露,國巨2014年起開始執行員工認股權憑證,竟出現身邊司機、祕書、帳房、特助等人買股現象,遭質疑是利用人頭自肥。金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則是被媒體報導過,安排獨子許介立認購金寶庫藏股逾6000張,遭外界質疑違反公司治理。

而這兩大事件被媒體披露後,金管會調查認定國巨程序並無違法,但許勝雄違反《公開發行公司董事會議事辦法》,對許勝雄開罰72萬元。

金管會官員透露,金管會只會調查公司執行員工配股計畫,是否有按照《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程序,由董事會、薪酬委員會等審核通過,如果沒有才會開罰;至於大老闆是否用人頭持股,則必須要由檢調依照背信罪介入偵辦,才有辦法得知。 (相關報導: 新創勞資爭議1》離職後價值上億股票全沒收 多名前員工怒告Gogoro 更多文章

20181222-金仁寶集團許勝雄出席連詠心歸寧宴。(蔡親傑攝)
許勝雄被媒體報導過,安排獨子認購金寶庫藏股逾6000張。(資料照,蔡親傑攝)

老闆拿員工股票自肥現象層出不窮,其實去年5月金管會證期局以問答集方式公布相關辦法,員工認股權應交由公司董事會底下的「薪資報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討論。經理人以上等級的配股,須經董事會、薪資報酬委員會審核通過;而一般非經理人員工的配股,則由審計委員會、董事會通過,若違反相關辦法,則會遭金管會裁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