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數據,台灣的國民所得終於超越韓國,雖然未能如去年大內宣的「超韓趕日」般亮眼,但還是值得高興;只是對此超越高興1分鐘就好了,因為還是有不少變數,更且大部份庶民恐怕還是「變窮」了,實在沒必要太樂。
韓國央行(韓國銀行)本周公布GDP統計,2022年韓國的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為3萬2237美元,而依照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台灣去年的平均GDP為3萬2811美元,台灣的平均GDP在2003年被韓國超越後,終於趕上超車韓國。有些媒體則引用另一個數據:平均GNI(國民所得毛額),韓國去年3萬2661美元,台灣3萬3565美元,無論那個數據,台灣都是超越韓國,相隔近20年終於趕上,值得高興。
雖然觀察各國的國民所得高低,不包含居住在國內的外國人的GNI,較包含居住國內的外國人生產貢獻的GDP,似乎有更強的說服力,但大部份比較都已習於以平均(人均)GDP稱為平均國民所得並作為比較基準,因此在此都以平均GDP為主。
會說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去年超越韓國,高興一下就好、且變數仍多,是因為一來超車幅度太小,只比韓國多574美元,差距1個百分點多;二來各國的GDP統計數字,沒有例外都是會(也必須)一再修正,有注意官方發佈GDP數字者,應該都了然,幾乎每次會議都會對過去公布的數字作修正,調高或下修則不一定。
換句話說,在差距如此小的情況下,下次兩國再公布GDP時,如果不幸是我國下修而韓國上調,這個「超車」是有可能變「翻車」。
而靠匯率「賺」到的所得,對大部份民眾而言,應該是無感如浮雲,所以說不必太高興。更且對許多勞工、上班族人等,所謂「領死薪水」的族群而言,台灣平均國民所得超車韓國,不僅無感、恐怕更要悲傷,因為,去年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又出現負成長了。
根據主計總處上月發表的統計,去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4,417元,年增2.80%,是近23年以來最高水準。所謂的每月經常性薪資,就是一般所謂的「月薪」,也是大部份勞工最重視、同時也是主要的所得。雖然年增達2.8%,卻都被「通膨怪獸」大口吞掉,去年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達2.95%,所以實質經常性薪資是減少了0.15%,白話文講就是大家的購買力都變小、變窮了。
而且,必須注意、值得警惕的是:實質經常性薪資已連續2年減少,今年在通膨未息、經濟又走低情況下,也不樂觀,讓人擔心台灣又回到過去20年難以突破的低薪魔咒中,這種狀況值得有關部門警惕。
去年能超越韓國,主要還是拜匯率之賜。純以經濟成長表現而言,韓國去年2.6%的成長率,與台灣的2.45%算是在伯仲之間;再以GNI而言,台、韓的名目GNI成長率都在4趴左右,也是相差有限。但最後台灣能超越韓國,靠的就是匯率:韓元貶得比台幣多,因此換算為美元比較時自然就吃虧。這點韓國央行對外公布時也是作此解釋。 (相關報導: 韓國經濟被台灣反超?謝金河:文在寅不知不覺把自己鎖入中國 | 更多文章 )
匯率對每個經濟體GDP規模的計算、平均國民所得的排名等的影響不但大、且非常「戲劇化」;全國民眾、企業辛苦經年,讓GDP成長了2、3個百分點已經了不起了,但匯率卻可以在短短數周甚至數日內,就重貶(或大幅升值)1、2成,去年日圓的表現就是如此戲劇,從年初一美元兌110日圓的價位,貶值到超過150日圓,貶值高達3-4成,當時就讓日本媒體哀嘆說讓日本經濟規模跌回30年前,日本平均國民所得要被台灣超越的說法就是當時出現,之後日圓又一度回升超越130日圓,讓台灣去年就超越日本的夢想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