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I研討會:經濟制裁俄羅斯模式不適用中國,美國必須改變與中國經濟關係

2022-03-31 01:00
6153人氣

2018年,美國與中國展開貿易戰,並推動雙邊經貿「脫鉤」,而在29日由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主辦的研討會中,特別競爭研究專案高級主任托賓強調,針對脫鉤議題不能是非黑即白的看法。與會的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特賓也直言,美國對中國政策的經濟面要改變,因原有的經貿關係對美國並不利。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主辦實體、線上同步的研討會,邀請均曾在白宮國安會任職的托賓(Liza Tobin)、特賓(Matthew Turpin),以及現為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的簡以榮(Ivan Kanapathy),討論美中關係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由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被視為會是中國進犯台灣的參考案例。被問及烏俄戰爭的影響,托賓指出,好的部分是美國和歐洲及其他盟邦迅速達成共識,與俄羅斯經濟脫鉤,以經濟脅迫方式對付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但壞的部分在於若是中國為對象的情況下,無法使用此方法對付中國。

對付俄羅斯方法難套用中國

托賓直言,相較於美國和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中國和美國的經貿往來大10倍,而醜陋面是美國不僅無法以相同模式對付中國,甚至會反被中國發動經濟戰。不過她也說,樂觀來看,美國正一點一點檢視依賴中國的部分,強調美國政府及企業都要重新評估和中國的經貿往來。

簡以榮說,樂觀部分是歐洲,特別是德國分擔重責大任,且不論是增加軍事預算或進行外交手段,都能減輕美國所扛的責任,美國也能繼續關注太平洋地區局勢。他提到,中國認為北約(NATO)違反承諾在先,還把北約擴張和美國的印太戰略相提並論,「這是中國官方認知,美國應對此有所應對」。

美國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特賓(Matthew Turpin)(翻攝影片)
美國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特賓(Matthew Turpin)(翻攝影片)

特賓強調,過去美國認為,除了一些流氓政權及恐怖組織,大部分議題可在已建構的自由國際體系中解決,「但現在步入此模式的尾聲」。他表示,美國意識到主要大國不遵循基本規範的行為會發生,而中國無視在南海建島引發的批評,還表明會武統台灣,「當美國開始轉變,不太會回到以前的天真態度。」

與企業結盟、強化自身韌性

「中國會在意美國這樣的轉變」,特賓稱,因為在美國認知到要轉變前,中國尚未達到其目標,因此未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會是長期且艱難,但他對美國擁有的機會感到樂觀。托賓說,儘管美國政府、企業仍有主張合作的聲音,但他們也看清中國的表裡不一。

美國特別競爭研究專案(SCSP)高級主任托賓(Liza Tobin)(翻攝影片)
美國特別競爭研究專案(SCSP)高級主任托賓(Liza Tobin)(翻攝影片)

托賓偏好歐盟2019年提出的「系統性對手」看待中國,指出川普時期掀起的貿易戰,之後的COVID-19疫情,到現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3件大事,促使美國重新思考與中國的經濟、科技緊密結合是否合宜。她坦言,美國不像中國對民間企業有巨大影響力,因此尋找新模式和企業建立夥伴關係。

中國提出的「雙循環」(dual circulation)政策,即以國內、國外2個經濟循環為主體,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後改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同時保持對外開放,但不仰賴外國市場。簡以榮稱,美國現階段有一部份也在做和中國一樣的事,就是強化自身韌性。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簡以榮(Ivan Kanapathy)(翻攝影片)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簡以榮(Ivan Kanapathy)(翻攝影片)

美國對中國態度已在轉變

簡以榮表示,中國主張國內大循環,並自行建立可信賴的供應鏈,這點美國也在進行。「中國認為,科技是引領中國超越美國的關鍵」,簡以榮說,中國深信美國正在走下坡,因此科技領域成為雙方競爭的焦點,直言中國所做的任何事情,背後考量都是攸關中國共產黨和其政權的安全為主。

特賓指出,美國商會、歐洲商會2016年底至2017年的報告稱,中國的工業政策對美國造成傷害,要求歐美政府有所應對,這是美國態度轉變的起點,而美國過去認為,藉由協助中國提升經濟,能夠改變價值觀,結果卻是雙方的經濟、商業、科技關係,都不如美國所想的有利。

特賓強調,美國對中國政策中,講求避免的軍事面策略是對的,但經濟面必須改變。他表示,自歐巴馬政府末期到現在的拜登政府,都傳遞明確的政治訊號,即美國對中國態度正在轉變。托賓則稱,美國部分產業和供應鏈已出現和中國脫鉤,只是模式不盡相同,美國政府及企業要有所準備。

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