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專欄:竊國者台獨VS.國軍為誰而戰?

全台移除拆毀的蔣介石銅像,很大部份移到桃園雕塑園區,促轉會與其追著任務繁重的國防部搬銅像,不如先和桃園市政府商量是否報廢這個園區。(資料照,取自桃園觀光導覽網)

「英雄」不是鑽石,即使被塑成雕像,都未必能確保恆久遠,特別是歷史敍事裡的「英雄」或「偉人」,還得因應時遷演,隨時接受「翻案」的考驗,英雄轉身成狗熊者,比比皆是。曾為「民族救星」的蔣介石,如今處境就頗有狗熊況味,他所為之奉獻一生的「民族」、曾經統一且耗盡畢生力氣妄想再統一的「國家」,成了「政治不正確」的他者,這個不打緊,他再也管不了的雕像,年復一年成為「轉型正義」難盡全功的「汙點」。

移除蔣介石銅像,兩個機關各有執念

自一九九一年台大將蔣介石銅像移出校園起,到民進黨二次執政,蔡政府成立促轉會,訂定促轉條例,強制移除(或改名)「公共建築或場所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象徵」,三十年來,全台蔣介石銅像加速度消失,但根據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去年統計,國防部和退輔會績效最差,國防部二百六十個威權象徵全部沒處理,退輔會六十六處僅處理一處。在大法官解釋促轉會並不違憲的助勢下,促轉會敢於直接進入校園(政大)查封威權時期檔案(國民黨省黨部),但衝著前國防長、現任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公開聲言,若強制移除,他就「堅決抗爭,反對到底」,促轉會大概也未必真有這個膽氣槓到底─進入軍方營區,推倒(移除)蔣介石銅像。

不只馮世寬堅持,歷任國防部長對蔣介石銅像都有超乎常人理解的「執念」,就像民進黨或泛綠對打倒「威權象徵」─銅像,也有異於常人的「執念」一般,促轉會除了解檔案還原真相之外,兩蔣、特別是蔣介石,從中正紀念堂、大溪頭寮靈寢到各地仍存的雕像,就是年度工作報告的重點,甚至視營區撤除蔣介石銅像為「軍隊國家化的最後一塊里程碑」,兩種執念對撞,國防部猶如死守陣地般堅不退讓。

國防部的立場,民進黨蔡政府心知肚明,事實上,早在促轉條例三讀、促轉會成立前,時任行政院長、曾在台南市長任內火速利用假期移除十四所中小學的蔣介石銅像的賴清德,就表態支持國防部與退輔會不更動現有銅像的決定,理由是他知道「蔣公銅像跟國防部淵源,或者是跟退輔會的感情,其實跟一般學校是不一樣的」;促轉條例三讀後,賴清德沒有機會更新他的表態;做為國家元首,蔡英文總統勤於視察軍事單位,却從未對銅像置一詞,對被拆了的,她沒說好,對堅持不拆的,她也沒說不好;民進黨放任個別立委提案甚至凍結預算,却也沒強力施壓國防部移除,這大概就是三軍統帥的立場:有本事就拆,沒本事則留。

20210322-退輔會主委馮世寬22日著飛行裝至立院備詢。(柯承惠攝)
從國防部長到退輔會主委,馮世寬都反對移除營區蔣介石銅像。(柯承惠攝)

銅像不語看著政黨三輪替,完成軍隊國家化

蔡英文的態度雖做不到兩面討好,倒也不至於兩面不是人;畢竟兩蔣已遠,銅像既不能說也不能動,擱著也沒人理,遑論「膜拜」;事實上,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的扁政府時期,唯一一個移除營區銅像的國防部長李傑就是這麼說的,「哪個黨執政,我就聽哪個黨的,反正國民黨執政想搬回來就回來。」為此,他被撤銷國民黨籍,他也一派輕鬆,「工作必須不涉黨派,撤銷黨籍正好。」附帶一提,他也廢除國軍晚點名,禁唱「我愛中華」,不過,即使如此忠誠表態,三月移除銅像,五月內閣改組,他就被改組掉了。 (相關報導: 林清汶觀點:蔣公銅像拆除 更多文章

銅像有也好沒有也罷,都不是問題,畢竟軍隊效忠於國家人民,而非效忠於銅像,那麼為什麼國防部堅持若此?從馮世寬、顏德發到邱國正才就任,就發出千字報告回文立法院,態度一以貫之,強調的是「歷史傳承與光榮傳統」,促轉會在意是是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真相,國防部堅持則是「自黃埔建軍」伊始,北伐、抗戰、剿共、保台一脈相承的愛國信念,對他們而言,這也是「歷史真相」不可割裂的一環。黃埔建軍,蔣介石是校長;抗戰期間成立中央航校,蔣介石以委員長自兼校長;即使抗日作戰勝後,最晚成立的海軍軍官學校,蔣介石亦親兼首任校長;促轉會可以鞭屍蔣介石,却不能否定蔣介石曾經做為三軍總校長的事實,移除銅像改變不了這個歷史事實,却嚴重挫傷他們與國家共存亡的歷史紐帶,如果轉型正義的大刀,一定要硬生生以一九四九為分界,斬斷其連結,那麼國軍以生命捍衛政府南渡遷台的意義,亦將伴隨歷史之失語而付出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