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璋觀點:蔣介石功過複雜,非小說家白先勇能定評

蔣介石在抗戰期間支持東南亞弱小民族獨立,立場堅定而不計一切後果。(圖/維基百科)

看了朋友傳來白先勇先生在北大演講,白先勇錯誤之處頗多,特為文辯正,以免誤導學子。

首先,白先勇強調白崇禧不是軍閥,並以父親曾參加辛亥革、北伐、抗戰為由。根據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定義,所謂軍閥者必有以下要件:

一、自己擁有相當的武力,必要時足以跟中央抗衡。

二、擁有自己的地盤。

三、財政有相當獨立性。

根據以上要件,李宗仁、白崇禧是不析不扣的軍閥。至於參加辛亥革命、北伐、抗日與是不是軍閥無關。當年許多軍閥如閻鍚山、馮玉祥、龍雲及眾多四川軍閥,也都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我們不能說他們不是軍閥。軍閥一詞是歷史產物,本身是中性的,不含褒貶的意思。白先勇如此計較軍閥一詞,顯然對軍閥的歷史背景不太清楚。

至於桂系在近代史的功過也早有定論。台灣中研院不少人做過桂系與民國研究,也做過白崇禧的口述歷史,這些資料,白先勇先生可能完全沒有看過。總的來說,學者對桂系研究的結論是,桂系在民國史上是「功不抵過」

桂系在北伐成功以後背叛中央之記錄如下:

1927年7月,武漢分共(反共)後逼蔣下野。

1929年,反對、杯葛編遣會議裁軍。

1929年1月1日,為擅自撤換湖南省主席事反叛中央。三月底討柱戰爭,李白敗走逃亡香港。

1930年,中原大戰參加馮閻反蔣。

1947年,徐蚌會戰(准海戰役)結果後逼蔣下野。

以上是桂系與中央之間衝突概要。論者如李敖之流,把軍閥與中央之間的牴牾簡化成中央削藩。但是從一個國家軍隊國家化的角度來看,削藩何罪之有。軍閥難道應該擁有私人武力嗎?

我們再分析桂系與中央磨擦的原因,無論兩湖事件、中原大戰,兩廣事件,那一次不是為爭桂系私利而引糾紛。蔣先生一生跟叛徒周旋,一生不念舊惡。李、白每次失敗,只要李、白表示歸順蔣皆「不念舊惡」又予重用。

抗戰勝利後,蔣論功行償李宗仁出任北平行轅主任,白任國防部部長。李、白皆以沒有實權而不滿意。後來李宗仁執意要選副總統,引發國民黨分裂。加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敗亡。

持平而論,李、白是軍閥中之佼佼者,對國家也有相當的貢獻。但是無論與北伐後的國民政府或與蔣之間的恩怨,總的來說,民國無負李、白;李、白愧對民國。其中糾葛錯綜複雜,實非小説家白先勇所能評論的。

在抗戰期間支持東南亞弱小民族獨立,堅定不移

從李登輝當總統以來,在台灣羞辱蔣介石成為學術界的潮流。蔣在台灣的歷史地位從民族救星遽然變成殺人魔王。

然而由於大量史料的開放以及蔣介石日記的公開,令全世界的學者都很震驚,原來蔣介石有許多我們大家都不知道的面相。

茲就我讀蔣介石日記及相關擋案,撰寫幾則小故事,幫助讀者進一步深入瞭解蔣介石:

抗戰期間英國是中國重要盟國之一,除了在緬甸戰場中英共同作戰外,英國對中國也予以經濟援助。但是蔣介石支持亞洲弱小民族獨立,屢屢惹惱英國。(1942年2月)蔣介石以調停英、印糾紛之名訪問印度。 (相關報導: 挑對綠色商品 辦公居家更節能 環保署教您妙招共創簡單綠生活 更多文章

蔣到印度目睹印人生活困苦,英人在印做威作福心中甚為憤懣。二月七日蔣日記記曰:「昨夜一時半及三時驚聞獸啼聲(或狐聲或猿聲)如有人受鞭苔而不勝苦楚之聲乎?」蔣對印人同情、憐憫之情躍然紙上。